今日,滬深兩市呈現出低開高走、小幅上行的態勢,成功迎來反彈八連陽。盤面上,房地產、社會服務、建筑材料以及食品飲料等板塊表現搶眼,而汽車、交通運輸以及有色金屬等板塊則短期走低。然而,在這看似積極的反彈背后,或許隱藏著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盡管指數持續反彈并收獲8連陽,但兩市成交卻進一步萎縮,跌破萬億大關,較前一日縮量約1000億,市場交投熱情相對低迷。這種持續縮量反彈的現象,背后有著幾個核心因素。一方面,拋壓階段性緩解。經歷前期暴跌后,部分恐慌盤已離場,賣盤力量減弱,資金在關鍵支撐位試探性回流,使得短期空頭衰竭,市場迎來反彈。另一方面,大資金集中力量控盤。機構資金圍繞政策強驅動的半導體、機器人等板塊進行抱團,縮量反映出籌碼鎖定性較好,但市場整體參與度有限。此外,政策預期的支撐和提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匯金增持ETF,國內流動性相對寬松,給市場帶來較強支撐。科技、消費等行業利好政策的催化,帶動部分板塊走強,進一步提振了市場信心。
不過,整體而言,盡管短期市場有支撐和提振,但資金觀望情緒依舊濃厚,成交持續萎縮,市場呈現出明顯的量價背離。這種量價背離的反彈,一般缺乏持續性,力度也值得觀望。如果繼續保持縮量,上行或面臨較大調整壓力。那么,市場究竟在擔憂什么,又在等待什么呢?
市場擔憂的因素之一是關稅政策的擾動。美國關稅政策反復無常,特朗普政府近期對華加征關稅并威脅擴大征稅范圍,導致出口鏈盈利預期惡化。盡管部分商品獲短期豁免,但政策不確定性仍壓制外資風險偏好。同時,近期美股科技股持續波動,英偉達股價異動以及美聯儲預期推遲下,成長股估值壓力凸顯,可能給國內創業板等帶來承壓預期。
國內方面,主要是業績驗證與政策博弈。4月中下旬為年報及一季報密集披露期,部分高估值板塊面臨業績證偽風險,市場擔憂“暴雷”可能引發資金避險。此外,盡管市場對政策期待有加,但更多政策依然未能落地,導致資金傾向于觀望。
而投資者普遍在等待4月底政治局會議對經濟形勢的研判及政策部署。其中,對經濟以及對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政策預期,或成為中期行情的關鍵催化劑。
在擔憂和等待之中,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政策以及市場可能的變化,并做好相應的策略應對。短期要警惕無量反彈后的回調風險,盡管指數短期仍存在上沖空間,但當前市場處于“政策底”與“盈利底”的磨底階段,縮量反彈難以支撐持續上漲。若4月下旬未出現超預期政策或業績改善信號,需防范單日急跌風險。波段操作上要耐心等待政策與基本面共振。中央匯金等“國家隊”資金已形成“類平準基金”機制,疊加險資、社保等萬億增量資金入市,市場底部支撐明確。若月底會議釋放更強的逆周期調節信號,市場有望開啟中期修復行情。
在配置上,可采取防守疊加進攻的平衡策略。短期繼續進行個股博弈的同時,做好組合配置。防御方向可關注高股息(電力、銀行)、消費(免稅、智能家居)等方向。進攻方向仍是成長主線,逢低可繼續關注半導體設備、AI算力及政策受益的新質生產力方向(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