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龍游兩家軌道交通特種裝備行業企業向高科技領域和特別目的地市場進軍,動作頻頻,借助新質生產力在經濟周期中逆勢起飛。
不只因為 這兩家企業是同一掌門人,更因科技支撐和市場方向的疊加,所以我將其稱為“光明系”:光明鐵道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林松)、中浙高鐵軸承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總經理張林松)。
在光明鐵道, 國際中心組織全球可持續交通體系( Global Sustainable Transport System ,簡稱GST體系)伙伴成員,日前 邀請了西安地鐵、浙江眾合科技、光明鐵道3家GST體系伙伴成員,分享GST體系及其在軌道交通運營成本管理、精簡型云信號系統降低軌道交通建造和運營成本以及軌道基礎設施方面的實踐案例。
此番活動的背景,是作為 國內規模最大的鐵路軌下基礎產品制造企業,產品從普速到高速,市場履蓋全國主要高鐵和城際、地鐵市場,致力于一帶一路海外鐵路建設市場,產品遠銷澳大利亞、東南亞、非州、南美鐵路市場。
而在前不久與 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民航研究院、蘇州低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江蘇若臨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高校和科技企業一系列廣泛交流之后,日前,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衢州)執行院長張寅一行再來到中浙高鐵,雙方圍繞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領域的技術需求以及人才短板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達成一系列初步共識。
這是中浙高鐵自建設以來取得一系列高等級、特種論證、逐步深度進入特種裝備和高鐵領域基礎上, 且在去年完成重組實現地方國資全面控股這一背景下,進一步明確發展戰略,聚焦國產替代和“ 掌握更多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產品,并形成批量生產能力,更好服務國家戰略。 ” 全力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對接、全面融合的決定性舉措。
光明鐵道與中浙高鐵,將圍繞軌道交通向前延伸、向上拓展。既作為軌道產品的綜合提供商、服務商,也作為進入低空經濟和深海科技的制造業頭部企業的戰略通道。
在鐵路維保市場上,聯合科研院所研發 AI+物聯網檢測系統,在軟件和算法方面已具備產業化基礎,智能巡檢機器人產品有望完全替代人工完成車輛日常巡檢、橋隧高危檢修作業。目前樣機在某城市地鐵試點運行,誤報率降低至 1%以下(傳統人工誤報率超15%)。
基于無人機技術儲備,開發軌道巡檢專用無人機,避免山區隧道、跨江大橋等復雜場景下,人員高空作業的風險,有望實現高空接觸網、橋梁結構全天候監測。依托特種裝備配套經驗,聯合某海洋裝備研究院攻關水下機器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無人水下航行器),擬應用于特殊作業、海底資源勘探、水下救援等領域。同步依據“零部件—設備—分系統”產業拓展升級思路,提前布局智能水下機器人分系統項目。
省委書記王浩在中浙高鐵調研(2021年10月16日至17日,時任省委副書記、代省長調研山區26縣發展和經濟運行情況)
“為中國轉動發力”。回看光明鐵道與中浙高鐵,兩家企業的起步都站在國家戰略的節點上,順應時代和科技的發展而成長。而無論是從當下國際經貿背景還是兩家企業的技術積累來看,光明鐵道和中浙高鐵的戰略定位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實現基礎。
使命不期而遇,光明依然在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