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本世紀最賽博朋克的馬拉松——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正式舉辦。
多組形態各異、高矮胖瘦不一的機器人,在那吭哧吭哧地跑。
有蹦迪式蛇形走位的,有自帶BGM邊唱邊跑的。
有在起跑線上就跌倒的宇樹科技,也有中途“罷工”的美女機器人。
冠軍天工Ultra沖線時,被戰火洗禮的黑豹。
作為科技觀察者,蔣叔認可賽事組委會與21支研發團隊的技術突破。但在這個節點,必須提出提醒:
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硬科技攻堅”滑向“產能過剩前夜”。
為什么這么說?
梅花創投創始人吳世春曾表達過一個觀點,蔣叔在此基礎上做了些微調:
在中國,如果某項技術還沒被成功研發出來,我們稱之為“硬科技”;
有兩家企業能成功生產時,便成了“制造業”的一部分;
有三家以上企業能生產時,就可能面臨“產能過剩的制造業”的困境。
這次賽事,無疑是人形機器人從“硬科技”向“制造業”轉變的有力證明。
投資,本質上就是要尋找未來的稀缺性,要敢于在“非共識的無人區”里探索和發現。
可惜的是,人形機器人領域已成為“有共識的菜市場”。
1-不再是“硬科技攻堅”:玩家眾多且實力差異不大
在蔣叔看來,這次的機器人馬拉松更像是場技術炫技和資本攢局。
它能勾住眼球,引來圍觀,也能給相關公司拉來風投。
馬拉松拼的是韌勁兒、耐力,是挑戰極限。讓不知疲倦機器人跑馬拉松,真叫韌勁兒嗎?
先拋開這個觸發點,站在蔣叔角度,從這場賽事的舉辦中讀出了更重要的現象。
一是熱度非常高。現場人山人海,網上熱度也是居高不下。
二是能做的人多。好多公司、團隊都具備參與機器人馬拉松的能力。
三是水平差異度并不大。
水平差異不大這事,一定程度上從宇樹科技的操作上可以看出來。
這次宇樹機器人成績不佳,立馬也發出了公開信解釋,大概意思如下:
第一,公司官方太忙,沒組織參加,是客戶和獨立團隊用宇樹產品參賽;
第二,成績不夠頂尖,問題出在操作能力和用戶算法方面。
對甩鍋給“客戶操作不當”的回復,蔣叔持保留態度:
客戶拿你的產品去參加,你提前不知道?裝什么路人甲?
活動力度這么大,為了宇樹的顏面和估值,你不支持下客戶?
表現好就參與,表現不好就是購買者自己的問題?
當然,蔣叔不是想吐槽宇樹科技。只是通過這個表現再次強調一個現象:
人形機器人或具身科技,真到了“玩家眾多且實力差異不大”的階段了。
真的不是某個品牌一枝獨秀,而是很多人都能做出不錯的產品了。
2-朱嘯虎的靈魂拷問——“十幾萬的鐵疙瘩誰來買單?”
有人會說,人形機器人前景夠大,可以容納很多玩家,不易過剩。
實際上,人形機器人的前景,得好好琢磨琢磨。
此前,知名投資人朱嘯虎的質疑聲在行業內引發震動。
他直言:“我詢問了幾位 CEO,這些機器人未來商業化的客戶究竟在哪?我感覺他們描述的都是想象中的客戶,誰會花十幾萬買機器人做這些事?”
朱嘯虎言論看似給行業 “潑冷水”,實則精準擊中痛點:當前機器人領域正陷入非理性繁榮,短期內創業泡沫破裂的風險不容忽視。
以工業場景為例,常規自動化螺絲機器人價格僅幾千元,具備視覺識別、能根據不同情況調整作業的智能機器人,成本卻高達十萬甚至數十萬元。
對比每月3000元的人工成本,這類機器人顯然缺乏性價比。
更魔幻的是供應鏈現狀——賣人形機器人伺服電機的賺得盆滿缽滿,做本體的很多還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
就像淘金熱里賣鏟子的發了財,真正淘金的餓死在半道。
總結下。
從需求角度來看,經濟賬難以算通,離大規模商業化還很遠。
從供給角度來看,則大量資本大量涌入、創業者熱情高漲,且部分從業者忽視了對應用場景的挖掘。
供需矛盾,會導致行業面臨技術落地、市場需求斷層的巨大風險。
3-干嘛非得“人形”?技術方向的迷失,比產能過剩更危險
這次馬拉松為例,干嘛非得弄成“人形”?
安兩輪子,或者整四條腿,早就嗖嗖打破世界紀錄了!
可問題是,我們要的不光是“快”,更得“像人”。
這背后啊,也許更多不是基于實用性,而是基于其他要素。
一是流量需求。
部分人形機器人廠商過度追求熱度,熱衷于開發跳舞、翻跟頭這類娛樂化功能,從而實現更好的短視頻展示效果,忽視了對應用場景的挖掘。
譬如,某廠商整天讓機器人跳女團舞,抖音點贊倒是百萬了,可工地大哥要的是搬磚,不是看鐵疙瘩跳《極樂凈土》啊!
二是人類對自身形態的迷戀和“死磕”。
老實說,執著于人形,可能讓機器人困在“進化死胡同”。
自然界94%的生物不是雙足行走,人類直立行走,是進化樹的偶然分支。很多成功的智能體,都在打破人形框架。
云深處四足機器人在青藏鐵路自主巡檢,深圳攀爬機器人征服80米風力發電機,哪個不比人形實用?
當我們把90%的研發預算消耗在雙足平衡系統上時,工業場景更需要的是機械臂精度提升0.1%。
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導致大量資源未能聚焦于解決客戶真實痛點,使技術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鴻溝擴大。
4-危機暗涌時,“錢景”藏于何方?
破滅期之后,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才會逐漸顯現:
比如,人形機器人在戰爭層面或許頗具應用前景。
它們可以承擔一些危險的任務,減少人員的傷亡;也可以進行偵察、巡邏等工作,為作戰提供有力的支持。
比如,人形機器人本身或許難以發展成一個龐大的產業,但它所附帶的各項技術前景可觀。
從傳感器技術到人工智能算法,從機械結構設計到材料科學,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涉及眾多領域,每項技術的突破都可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比如,真正賺錢的,可能是為其供應零部件的供應鏈企業。
人形機器人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零部件,如銷售伺服電機、電控設備的廠商直接影響著機器人的整體表現。
再比如,重點不放在有沒有“人形”、是否適合“漲粉”,多多關注市場需求本身的企業可能脫穎而出。
那些能夠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不斷優化產品功能和服務的企業,將更有可能獲得市場的認可和用戶的青睞。
總之,投資是要投資未來的稀缺性,要敢于在非共識的無人區里獨行。可惜的是,人形機器人可能已屬于“有共識的菜市場”。
當科技浪漫撞上商業現實,這場賽博朋克狂歡還能high多久?
咱們搬好板凳備好瓜子,且看明年會不會出現“鐵疙瘩回收處理大賽”吧。
一位力求專業的財經媒體人的自留地
觀點未必全對,但都是獨立原創
不偏不倚,以專業內容傳遞價值
立場始終如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