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17日清晨,臺灣金門馬山連營地炸開了鍋!士兵們像往常一樣準備向連長林毅夫匯報工作,可始終不見林毅夫的身影。實際上,此時林毅夫已經游到了大陸。
其實,想要去大陸的想法在林毅夫心中已醞釀許久。
在臺灣大學讀書時,他就積極參與了保釣運動。
釣魚島是中國領土,卻被美國私相授受給日本,這讓他深刻意識到,只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才能在國際上獲得尊重。
而臺灣雖經濟發展不錯,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在國際上的命運卻被他國拿捏。
他堅信,只有中國大陸這片擁有14億人口的土地強盛起來,中國才能真正強大。
5月16日傍晚,一個絕佳的機會出現了。
那天是當年最大的一次退潮,角嶼距離馬山連2130米,兩端的海底幾近浮現,可以踩著海底走上一段 ,真正需要游泳的距離并不長。
林毅夫穿上由連長保管的救生衣,抱著籃球,孤身一人,向著祖國大陸出發了。
經過2小時的拼搏,林毅夫成功抵達了福建廈門海岸。
另一邊,臺灣軍方迅速派出多艘艦艇追蹤,同時,對馬山連的士兵逐個進行嚴厲審訊,試圖從他們口中挖出林毅夫離開的線索。
隨著調查的深入,軍方終于確定林毅夫是主動前往大陸,臺灣當局惱羞成怒,將林毅夫列為“叛逃者”。
而林毅夫成功泅渡大陸后,進入北京大學學習,之后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教授,博士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備受贊譽。
1994年,林毅夫聯合多位海外留學歸來的經濟學人,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前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職。
成立之初,條件艱苦,但他四處奔走,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組織學術研討活動,逐漸將這里打造成國內經濟學研究的前沿陣地。
他常說:“我們要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研究與教學機構,為中國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在他的帶領下,中心在電信改革、加入WTO、金融改革、農村發展等政策制定討論中,都發出了獨樹一幟的聲音,許多思想和觀點成為改革的重要內涵。
在農業經濟學領域,林毅夫也成果斐然。
他通過深入研究,構建理論模型,證明在按勞分配的農業合作社中,農民勞動投入的積極性與勞動衡量準確性的關系,指出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勞動投入監督困難前提下的優勢。
此外,林毅夫還參與創立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
他常鼓勵年輕人:“你們是國家的未來,要努力學習,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如今,雖已年過古稀,林毅夫依舊活躍在學術與政策研究領域,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
參考資料:
人民網《觀滄海:林毅夫的回鄉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