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翻開我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一組組翔實的數據、一項項務實的舉措,如同躍動的音符,奏響著新時代的民生交響。從42.5億元民生支出的溫暖承諾,到特殊困難家庭適老化改造的精細關懷;從“人人持證、技能河南”的就業圖景,到“一老一小”健康保障的全域覆蓋,民生二字的筆畫間,流淌著一座城市對人民幸福的執著追求。
民生賬本里的“溫度系數”
當42.5億元民生資金精準落位,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數字的躍升,更是民生溫度的具象表達。報告中,1222戶家庭完成適老化改造的細節,讓特殊困難“銀發族”的晚年生活有了觸手可及的安心;2.2萬人次職業技能培訓的扎實成果,為奮斗者鋪就技能成才的星光大道。這些民生投入不是冷冰冰的財政科目,而是化作冬日暖陽下新增的50.9萬平方米供暖面積,化作老舊小區改造后居民臉上的笑意,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注腳。
就業優先的“民生壓艙石”
“新增城鎮就業9000人”的目標背后,是“零工市場”建設的貼心布局,是“技能河南”工程的深度賦能。從高校畢業生到返鄉農民工,從退役軍人到城鎮困難人員,每一類群體的就業圖景都在被精心勾勒。當“以訓穩崗”成為常態,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奔涌,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用真心實意穩就業、以真金白銀促發展的責任擔當。
教育醫療的“幸福雙引擎”
教育領域,第六實驗學校拔地而起的不僅是磚瓦樓棟,更是55%以上公辦學位占比的公平承諾;醫療戰線,鄉鎮衛生院次中心建設的加速推進,讓“小病不出鎮、大病有保障”從愿景走向現實。當鈞官窯址博物館的文化自信與基層醫療的健康守護交相輝映,我們讀懂的是一座城市“以文塑城、以教興城、以醫暖城”的民生哲學。
生態底色中的“宜居密碼”
221個空氣優良天數的堅守,是“四水同治”的鐵腕決心;潁河濕地公園的翠影清波,是“無廢城市”建設的生動樣本。從黑臭水體的徹底清零到煤矸石的循環新生,綠色轉型的每一步,都在兌現“讓禹州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的莊嚴承諾。當生態紅利轉化為民生福利,群眾的呼吸間盡是清風朗月的饋贈。
兜底保障的“暖心守護網”
從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的精準施策,到棚戶區改造工地的塔吊林立;從“雙減”政策落地后的校園歡笑,到“一村一品”富民產業的枝繁葉茂,這張民生保障網密織著溫度與力度。當“三保”底線成為不可觸碰的紅線,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在發展洪流中,始終為弱勢群體留一盞燈、暖一方土的赤子情懷。
“致廣大而盡精微”——這份民生答卷里,既有“國之大者”的戰略高度,也有“枝葉關情”的執行精度。從2024年“全國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到2025年“現代化中等城市”的藍圖擘畫,禹州正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書寫著“讓人民生活逐年更好”的奮斗詩篇。當民生工程與民心工程同頻共振,這座千年古州的每一塊青磚黛瓦,都在訴說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