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機器人行業掀起了一股“馬拉松熱”和表演秀熱。從上海崇明島到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紛紛登上賽道,以“領跑者”“參賽者”的姿態吸引眼球。然而,這些看似科技感十足的表演背后,卻暴露了部分企業急功近利的心態——技術尚未成熟便急于“秀肌肉”,最終因穩定性不足、功能粗糙而丑態百出,甚至淪為公眾笑料。
這一場場“科技秀”的本質,實則是行業浮躁的縮影。當技術公司沉迷于搭建“科技馬戲團”,把實驗室變成戲臺,把產品發布會變成雜耍場,中國機器人產業恐怕又走入歧途了。
01
在2025年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中,盡管“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的成績奪冠,但其過程堪稱驚險:機器人中途摔倒需人工維修,全程更換3次電池,甚至出現“累到頭掉”的滑稽場面。這類事件并非孤例,其他參賽機器人也頻頻因步態僵硬、轉向失控等問題引發觀眾調侃。馬拉松本應是驗證技術極限的測試場,卻因企業急于展示“成果”,演變成一場暴露技術短板的殘忍的公開示眾。
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企業將技術驗證與營銷炒作混為一談。例如青龍機器人雖在馬拉松中擔任“領跑大使”,但其宣傳重點卻是“高仿生顏值”“與觀眾互動”,而非核心技術突破。這種重表演輕研發的傾向,讓機器人從“工業助手”淪為“科技吉祥物”。
在深圳某機器人博覽會上,一場號稱“全球最高水平” 的機器人馬拉松賽淪為大型翻車現場:有的仿生機器人剛邁出三步就 “劈叉” 倒地,有的協作機器人舉著托盤原地轉圈,更有主打 “人形交互” 的機器人突然死機,在舞臺上保持機械微笑長達十分鐘 —— 當觀眾的笑聲蓋過主持人的圓場詞,這場科技秀徹底變成了 “科技?!?。
02
當機器人因技術缺陷在賽場上踉蹌跌倒時,公眾對行業的信任也在同步瓦解。社交媒體上,“無頭機器人堅強奔跑”“機械狗跳舞翻車”等話題被瘋狂傳播,企業精心打造的“高科技”標簽被消解為娛樂笑料。這種短視的曝光策略,不僅未能提升品牌價值,反而讓公眾對國產機器人的可靠性產生質疑。
對比波士頓動力公司,其Atlas 機器人從 2013 年首次亮相到 2023 年實現量產,用了十年時間打磨運動平衡技術,期間極少參加商業表演。而國內某對標企業,在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的情況下,僅用 18 個月就推出 “能打太極拳” 的人形機器人,在發布會上完成高難度動作后,卻因無法適應復雜地形被客戶退貨。當技術攻關變成 “技術作秀”,當產品研發淪為 “視覺研發”,機器人公司正在用馬戲團式的狂歡,透支行業的信任基石。
某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23 年家用服務機器人退貨率同比上漲 37%,其中 60% 的用戶投訴集中在 “宣傳功能與實際體驗不符”。
03
企業為何熱衷“馬拉松式作秀”?深層原因在于行業競爭壓力與資本逐利驅動。地方政府將機器人賽事作為“產業名片”,提供政策傾斜與媒體曝光;企業則借此爭奪投資關注,甚至將參賽視為“政績工程”。有些企業發現:打造一場充滿噱頭的“機器人春晚”,比深耕工業自動化領域更能吸引政府補貼。
政府補貼,就是大筆大筆活糾糾的鈔票啊!
這種“重場景輕研發”的模式導致資源錯配:本應用于攻克關節驅動、能源管理、算法泛化等核心難題的資金與人才,被大量消耗在舞臺效果優化上。正如參賽團隊坦言,機器人馬拉松暴露了“關節散熱差”“運動控制算法泛化性不足”等共性技術缺陷,而這些恰恰是產業化落地的最大瓶頸。
04
機器人產業的未來,不應由馬拉松獎牌或社交媒體點擊量定義。
人形機器人若無法在穩定性、成本、安全性上達標,所謂“走進千家萬戶”只能是空中樓閣。
政策層面如果不減少對“表演式創新”的過度追捧,轉而通過孵化器建設、產學研協同、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扶持等舉措夯實產業基礎,促進企業放下“馬戲團思維”,真正埋頭于技術深水區,中國機器人產業才能擺脫“笑料”標簽,在全球競爭中贏得尊重。
在波士頓動力的實驗室里,工程師們曾為解決機器人爬坡打滑問題,用砂紙模擬200 種復雜地形;在日本發那科的工廠里,一臺工業機器人要經過 10 萬次無故障運行測試才能出廠。這些 “不精彩” 的研發故事,才是機器人產業的真正底色。
拜托!你們是高科技公司,不是馬戲團啊!
關掉直播鏡頭,走進實驗室吧!機器人公司的使命,需要用技術突破改寫產業格局,而不是在流量舞臺上扮演跳梁小丑。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