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由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主導的最新研究對計算機斷層掃描(CT)的過度使用敲響警鐘。研究指出,2023 年美國 9300 萬次 CT 檢查可能導致超過 10.3 萬例新增癌癥病例,約占全年新診斷癌癥的 5%。這一發現引發醫學界對 CT 輻射風險與臨床效益的深入討論。
研究團隊通過統計建模估算,2023 年美國 6200 萬名患者接受的 CT 檢查中,約 10.3 萬例癌癥可能與輻射暴露相關。其中,肺癌、結腸癌、白血病和膀胱癌是最常見的輻射相關癌癥類型,女性乳腺癌風險也顯著上升。研究第一作者 Rebecca Smith-Bindman 博士強調:“CT 掃描的救命價值不可否認,但其潛在危害常被忽視?!?她指出,CT 輻射的致癌風險與飲酒、超重等因素相當,減少不必要的掃描和降低單次劑量可挽救生命。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 Stephen Duffy 教授指出,單次 CT 掃描僅使終身癌癥風險增加約 0.1%,遠低于普通人群 50% 的基礎風險。這一觀點得到中國醫學專家的呼應 —— 國家藥監局器械審評中心明確表示,單次胸部 CT 的輻射劑量約為 6mSv,僅相當于 2 年自然本底輻射,遠低于 100mSv 的安全閾值。
然而,UCSF 研究的 “5%” 估算引發爭議。該數據基于蒙特卡羅模擬,假設輻射劑量與癌癥風險呈線性關系,但未建立直接因果關聯。曼徹斯特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Richard Wakeford 強調,臨床決策應綜合考慮輻射風險,但不必被 “不確定的預測數字” 左右。
中國在降低 CT 輻射劑量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北京兒童醫院牽頭的 “兒童 CT 超低劑量全流程管理體系” 研究,通過 AI 質控系統和動態劑量模型,將兒童 CT 輻射劑量降低 80% 以上。此外,低劑量 CT 已成為肺癌篩查的標準工具,其輻射劑量僅為常規 CT 的 1/5~1/6,同時保持 94% 的早期肺癌檢出率。
倫敦布魯內爾大學 Doreen Lau 建議,臨床醫生應優先選擇 MRI、超聲波等無輻射檢查,尤其對年輕患者或需重復成像的情況。美國放射學會(ACR)發布的 “適宜性標準”(Appropriateness Criteria)已明確限制非必要 CT 使用,例如對頭痛患者優先推薦 MRI 而非 CT。
隨著 AI 技術的普及,CT 設備已能通過深度學習算法自動優化掃描參數。例如,聯影醫療的 AI 劑量調制系統可在保障圖像質量的同時,將輻射劑量降低 40%~60%。此外,全球首個兒童 CT 輻射安全 “中國標準” 預計 2025 年落地,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CT 掃描仍是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其過度使用確實帶來潛在風險。正如研究作者和外部專家共識:減少不必要的掃描,而非拒絕必要檢查,才是平衡風險與效益的關鍵。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完善,“精準診斷” 與 “輻射安全” 的雙重目標或將成為現實。
(本文數據來源:《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兒童醫院等機構公開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