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近年來,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始終以“林業+”為筆,以生態保護為墨,積極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聯動,加快森林“四庫”建設步伐,走出一條經濟與生態協同共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守護“水庫”潤生態,夯實綠色發展根基
“山上栽滿樹,等于修水庫”。森林發揮著水源涵養、防洪補枯、保持水土、凈化水質等生態功能。圍場現有林地81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3138萬立方米,水源涵養量5.42億立方米,每年可為京津地區蓄水2億立方米左右。
圍場林業和草原局負責人表示,圍場緊抓造林綠化,厚植林草底色。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草地治理有機結合,推動國土綠化試點示范、張承壩上地區(塞罕壩周邊)生態綜合治理等項目全面完成。預計今年全年完成人工造林4萬畝,退化林修復23萬畝,退化草原治理12萬畝。
激活“錢庫”興產業,有效提升農民收入
3月26日,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第112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上,圍場特色產業暨文旅招商推介會成為焦點。“我們在此發現了一株野生靈芝。經過對土壤、溫度、濕度、植物進行細致研究,發現這里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靈芝生長。”在推介會上,圍場松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卓介紹。
經過3年努力,松源農業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成功還原靈芝生長環境,開發出林下仿野生栽培技術,在哈里哈鎮八十三號村實施“靈芝仙谷”項目。
圍場著力提高林產品附加值,讓森林物質產品更能“賣錢”;積極發展文旅產業,讓森林文化資源更能“變錢”……一系列舉措,有效提升農民收入,也為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做強“糧庫”拓供給,挖掘森林食物發展潛力
近年來,圍場優化林果產業布局,重點發展沙棘、金紅蘋果等經濟林產業,全縣經濟林達194萬畝,培育出四道溝鄉和張家灣鄉巴頭溝村等專業果品鄉村。2025年,圍場與京東農場合作的數字化果園將實現“掃碼溯源”,預計年產值可達千萬元。
圍場立足自身復雜地形、多變氣候,積極引導幫助群眾利用林間空地、森林邊緣地帶,實現林菌、林草、林禽立體種養,形成以馬鈴薯、畜牧產業為帶動,蔬菜、林果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目前,圍場馬鈴薯深加工能力達40萬噸,肉牛、肉羊飼養量百萬頭(只),蔬菜種植面積23.3萬畝、總產量超100萬噸,水果種植面積9萬余畝。
創新“碳庫”促發展,探索森林碳匯價值轉化機制
圍場依托國有林場與村集體或農戶合作共建,引入林業企業建儲備林基地,解決集體林經營難題,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共贏。
2024年,圍場獲批省級林業碳匯試點縣,森林碳匯成為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全國首個認證碳中和酒店——河北承德伯斯特·君瀾度假酒店,通過購買等量塞罕壩機械林場碳匯抵消575噸碳排放,實現了特定時段的碳中和。
圍場正努力構建“林業碳匯+”體系。通過開發碳匯項目,圍場創新推出“一碳生四金”模式,即碳匯價值、品牌溢價、經營收入、分紅收益模式,并通過探索“碳匯+金融”“碳匯+旅游”等模式,探索打造碳中和酒店、碳中和會議等碳匯經濟新業態,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圍場方案”。(王東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