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
以前地里種的竹子,按要求全部砍掉后,地卻撂荒了。央視新聞報道披露的貴州省赤水市葫市鎮葫市村一地塊存在的這種現象,實質上是當地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從2023年開始推進流出耕地恢復整改工作中出現的現象。據央視報道,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有不少整改地塊已撂荒閑置”,“整改復耕”流于形式。
“整改復耕”本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但為何個別地方會出現如此“整改復耕”流于形式,半途而廢的現象?
從央視報道披露的情況看,“整改復耕”沒有做到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解決,一味按“耕地圖斑”進行整改。如報道披露的“根據疑似耕地圖斑,有的整改地塊位于山林間,按要求只需整改其中一小塊,而周圍還都是大片竹林”,機械地要求將其中一小塊“整改復耕”,此類被當地稱為“開天窗”的情況,即使耕種也無濟于事。
再則是“整改復耕”流于形式。如當地群眾反映的,“所謂整改只是把地面上的竹子砍了,但竹根沒有用挖機鏟掉”,從表面上看,已按政策要求整改復耕,但已整改的耕地上仍長出新竹苗。以及一些被整改的地方“缺乏水源、道路不通等耕種條件不完備,耕種成本較高”,最終導致耕地撂荒。
三是“整改復耕”像刮風。如當地村民對媒體反映,“政策下來就是三天左右必須完成”“前一天才剛接到通知,次日家中房前屋后的竹子就全部被砍掉”,不禁在時間上給予限制,甚至是一味的強制要求。
更要命的是,如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何可認為的那樣,“一些地方在政策執行中陷入‘有任務無能力、有政策無配套’的困境,最終只能流于形式應付考核”。
事實上,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嚴肅開展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核實處置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自然地理和農業生產條件,切實加強政策引導和解釋工作,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充分考慮經濟成本、社會成本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穩妥審慎處理、有序組織實施,堅決防止“簡單化”“一刀切”。但為何到了某些地方,愣是要不顧群眾意愿,機械性地一刀切呢?
據央視新聞報道,僅赤水市復興鎮仁友村被要求整改的47處共六七十畝耕地,目前撂荒幾乎一半。而據村民反映,按“目前一噸竹子的市價約為500元,一些家庭每年僅靠砍竹子或賣竹筍,能有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收入”,但把竹子砍掉又沒人耕種,種了莊稼又都死了,反而沒了收成。既沒有達到復耕的目的,又斷了群眾的生計,不能不說是得不償失。
因此,人們不禁要問,如此半途而廢的“整改復耕”,或者說農村工作類似的半拉子工程,究竟該向誰問責?除了貴州赤水市,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此類現象呢?這不能不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