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丁寶玉
時光褶皺里的生命史詩
——品讀么蘭成《老屋賦》的時空詩學與生存智慧
在山東腹地的某個村落,一座四十年的老屋像一本攤開的泛黃相冊,每一頁都定格著中國農民最本真的生命圖景。農民作家么蘭成先生用帶著泥土氣息的筆書寫《老屋賦》(刊發于2025年3月29日《金戈鐵馬賀蘭雄鷹》公眾號),他不僅在記錄一座建筑的興衰,更在編織一部關于土地、時間與生命的民間史詩。這座六分宅院,既是農耕文明的活態標本,也是現代性浪潮中的精神錨點,其承載的生存智慧,恰似屋檐下的風鈴,在時代的風中奏響獨特的韻律。
一、時間的建筑術: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年輪
作者筆下的老屋,絕非簡單的物理空間,而是一部鐫刻著生命密碼的立體史冊。1985年的奠基儀式,將建筑時間與生命時間編織成經緯:長子的誕生與老屋的落成構成奇妙的生命互文,紅五星門楣既是時代精神的具象化圖騰,又暗含軍人世家的精神譜系。當作者以“平頂大檐,磨石流彩”追憶初建時的豪情,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建筑美學的時代印記,更是一代人用鋼筋水泥澆筑的理想主義豐碑。
建筑的物理性衰退與精神性生長形成悖論式共生。三年后的屋頂下陷,表面看是施工失誤,實則是時間對人類傲慢的溫柔警示。當傳統起脊工藝取代現代平頂設計,當白灰漿重新涂抹屋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建筑形制的回歸,更是文化基因的蘇醒。
二、空間的辯證法:微觀世界的宇宙隱喻
六分宅院構成精妙的空間辯證法。硬化地面與二分菜園的對立統一,暗合道家“致虛極守靜篤”的哲學思想。當作者在瓷磚地面與地暖系統中重構現代生活,卻在菜園里延續“汗滴禾下土”的農耕文明記憶,這種物質空間的并置,實則是精神世界的雙重鏡像:既享受科技帶來的舒適,又堅守土地饋贈的本真。
四季輪回在小院中演繹成生命的四重奏。春日黃花與夏日綠蔭構成視覺交響,秋日垂棗與冬日白菜形成味覺變奏,而雞犬相聞的聲景設計,則將封閉空間拓展為開放的生命場域。
三、物質的詩學:日常之物的精神涅槃
老屋中的物件皆被賦予神性光芒。葦編與竹膠頂的更替,不僅是材料的進化,更是文明形態的嬗變;舊壁噴白與瓷磚鋪地的對比,既是美學趣味的遷移,也是價值觀念的更迭。當作者用“潔凈如鏡”形容現代家居,卻在傳統灶臺前保持“粗茶淡飯”的生活方式,這種物質消費的悖論,恰恰印證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當代回響——真正的富足不在于占有多少符號,而在于能否在物欲橫流中保持精神的澄明。
小院中的農具與家電構成奇妙的對話關系。鋤頭與空調、水井與壁掛爐,這些看似對立的存在,在作者筆下達成和解。這種和解不是簡單的折中主義,而是東方智慧在現代性困境中的突圍:既承認科技進步的必然性,又守護農耕文明的精神內核。這種物質詩學,讓我們想起《莊子》“虛室生白”的哲學意境,在當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
四、生命的頓悟:在廢墟上重建精神家園
古稀之年的作者完成生命認知的哲學躍遷。當他在《知足》詩中寫下“晚照雖盡老來樂”,我們看到的不是消極的宿命論,而是對生命節律的坦然接受。這種接受不是被動的妥協,而是主動的選擇——在物質豐裕的時代,選擇回歸簡單;在效率至上的社會,選擇慢下來生活。這種生存智慧,與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形成跨時空對話: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可以選擇改變看世界的方式。
老屋的數次修繕,實則是生命的自我重構過程。每次對建筑的改造,都是對精神世界的重新粉刷;每次對空間的調整,都是對價值體系的再次校準。當作者在硬化地面與菜園之間找到平衡,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架設橋梁,他實際上完成了對存在主義命題的中國式解答——生命的意義不在別處,而在當下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滴汗水,每一縷晨光。
結語:永恒的返鄉
么蘭成老先生的《老屋賦》,是一篇關于時間、空間與生命的啟示錄。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文明傳承不在于保存多少古老建筑,而在于能否在現代性浪潮中守護那份對土地的敬畏、對傳統的溫情、對簡單生活的向往。當作者在小院中揮汗如雨,在菜園里收獲白菜,在老屋里吟誦《將進酒》,他實際上在構建一座精神的桃花源——這里沒有烏托邦的空想,只有腳踏實地的耕耘;沒有對未來的焦慮,只有對當下的珍視。
在這個意義上,老屋不再是某個具體的物理空間,而是每個人心中的精神原鄉。它提醒我們,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要忘記來時的路;無論擁有多少,都不要丟失內心的那片菜園。這種永恒的返鄉意識,正是當代社會最稀缺的精神良藥,也是《老屋賦》給予我們最珍貴的啟示。
感謝么蘭成老先生,您的筆墨,洇染了我的心靈!
作者簡介:丁寶玉,筆名野渡,男,漢族,1961年12月出生,黑龍江富裕人,現居青島。系黑龍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文化學會會員、齊齊哈爾市作家協會會員。有小說、散文、詩歌、寓言、評論等作品發表在《農民日報》《中國寓言網》《黑龍江農村報》《鶴城晚報》《齊齊哈爾報》《半島都市報》《四川科技報》《山東詩歌》《蓮池周刊》《北極光》《今古傳奇·悅讀》《魯西詩人》《深圳文學》《齊魯文學》《齊齊哈爾文藝》《文苑瞭望》《齊齊哈爾政協報》《巴中日報》等報刊及平兮。
附:《老屋賦》/么蘭成
居住宅院,面積六分,位于村西南角落,巷道東側三戶是也。老屋已四十余載,高屋翠瓦環繞四周,暗然屹立豪宅之中,雖簡陋,然紅磚白灰,堅實異常;頂為草木結構,木質樑檁,擺放有序,蘊昔之滄桑,存光陰積淀。嘆物換星移,遂以今文摹古意,依舊陳設寫世相,賦以記之。
老屋始建于1985年,與長子同齡,時年農歷三月動土,月底峻工,意追新潮,平頂大檐,磨石流彩。屋基高地表三級,門頭鑲紅五星一顆,為軍人帽徽,正氣浩然;借軍威鎮宅,祈念永昌。陽光下熠熠生輝,紅光暈門楣。屋承日月之靈光,接天地之元氣,似風光之寫意,鑄建居室四間,氣象更新,時尚魂魄;今猶感初時之豪邁于胸腔。屋頂有悖常規,至使三年下陷,積水難排,乃人之過錯矣!為除隱患,故請人重修頂架,兩山起脊,抬高樑底,更換少許不適之料,呈中高突延至兩檐斜狀,循歷史建筑之傳承,屋脊白灰漿遍抹,以防漏雨之患;修復襲古法與新章共舞,恰似老路新式,道外有音。
嗟乎!歲月蹉跎,風雨剝蝕,四壁完好無損。如今,孩子各已成家,居住不便,遂與老伴搬回老家,重修屋頂,更換門窗,骨架依舊,葦編腐爛,用竹膠頂取代,舊壁四周噴白,舊貌換新,以度晚年。為打造宜居環境,去年將室內安裝地暖,瓷磚鋪地,潔凈如鏡,夏借空調排熱,冬靠煤電取暖,小院里春光永駐,夏蔭颯爽,秋葉紛飛,冬雪飄飏;四季景色,惠風如暢。
吾與老伴皆古稀,體魄硬朗,就地取材,對院落大部進行硬化,留二分做為菜園,以求自給,不圖奢華,粗茶淡飯,躬耕田疇,汗滴禾下,慰藉心海。
小院布局合理,錯落有序,位順心爽。春回大地,蒼翠接天,黃花爭放。夏日炎炎,萌遮如傘,可乘涼消暑。秋實果盈,紅棗垂金。冬園白菜,唯美唯鮮,常聞雞犬聲,盡享人間煙火。院含馨香,四季如畫,夙愿足矣;小宅如桃園現人間,似瑤臺勝景落塵埃。拈小詩巜知足》一首:
一生勞累圖什么
日作夜息苦奔簸
半世拼搏未隨愿
晚照雖盡老來樂
友至同吟將進酒
狂來也唱大風歌
揮汗立足小天地
自由行素多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