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場靜悄悄的“刀刃向內”改革
“過去投標要跑斷腿,現在點點鼠標就能簽合同。”一位太原建材供應商的感慨,折射出山西政府采購生態的深刻變革。2025年一季度,山西政府采購中小微企業中標金額占比近七成 ,全省電子保函替代傳統保證金釋放資金超14億元 ,這些數據背后,是一場以“自我革命”為核心的政采生態重構。
01
山西政采改革“三板斧”
刀刃向內的制度突圍
1. 降本減負:從“跑斷腿”到“零跑腿”
數字賦能破壁壘:推行全流程電子化平臺,供應商可在線下載標書、遠程投標,累計節省費用6.29億元 ;
金融創新解難題:“政采智貸3.0”以財政信用為背書,實現純信用貸款利率低至3.9%,累計放貸14.71億元 ;
電子保函減負擔:上線全流程電子保函平臺,替代傳統保證金,3家機構完成對接,緩解企業資金周轉壓力 。
2. 智慧監管:用“數據鐵籠”鎖住公平
信用分級分類:對采購人、供應商等四類主體實施多維度互評,信用結果直接掛鉤采購活動 ;
跨省遠程評審:聯合浙江、青海等地試點物業項目跨省異地評審,打破“本地圈子”,51個項目零投訴 ;
風險預警機制:通過分析投標文件IP、MAC地址,精準識別異常交易,實現違法線索雙向移送 。
3. 法治護航:從“人治”到“數治”的轉型
行政裁決示范點:全國第二批示范點落地山西,建立線上裁決模塊和專業律師團隊,糾紛化解效率提升40% ;
公平競爭審查:在需求管理中內嵌差別待遇審查,將技術參數、資格條件納入監測范圍 ;
專項整治常態化:全年規范1045家代理機構,解聘170名失范評審專家,行業亂象大幅減少 。
02
隱憂與反思:
服務意識如何從“口號”到“肌肉記憶”?
盡管改革成效顯著,但企業與基層仍有隱痛:
“最后一公里”梗阻:部分市縣電子化流程銜接不暢,企業仍需線下補材料;
地方保護主義殘留:個別項目隱性設置“本地化”門檻,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服務精細化不足:對比杭州“綜合查一次” 、深圳“AI+空間”服務 ,山西在主動服務、政策直達上仍有差距。
一位參與政采的民營企業負責人坦言:“流程快了,但遇到問題時,還是希望有更貼心的‘幫辦員’,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人。”
03
他山之石:向深圳、杭州學什么?
1. 深圳經驗:法治化營商“五個一”
一站式服務平臺:集成政策推送、訴求反饋,企業問題48小時內響應 ;
沙盒監管:對新興行業“包容審慎”,允許試錯、動態調整監管規則 ;
耐心資本支持:設立專項基金,為初創企業提供5-10年長周期投資 。
2. 杭州模式:數字化服務“無感穿透”
“綜合查一次”:多部門聯合檢查頻次減少40%,企業迎檢時間壓縮90%;
政策精準滴灌:通過大數據匹配,主動向企業推送可申報的優惠政策 ;
審計倒逼改革:2024年督促退還企業多收費用1.39億元,加速工程款結算。
04
未來展望:
山西如何成為中西部“政采改革樣板”?
服務意識再升級:借鑒深圳“企業視角”服務模式,建立“幫辦專員”制度,將“換位思考”納入績效考核 ;
數字化深度滲透:開發AI政策解讀機器人,實現“企業畫像—政策匹配—自動申報”全鏈條服務;
區域協同破壁壘:擴大跨省遠程評審范圍,推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政采市場一體化;
綠色采購產業化:依托太原綠色建材試點,打造“政采—產業—碳交易”閉環,搶占低碳經濟高地 。
結語
改革沒有休止符,服務永遠在路上
從“高門檻”到“零跑腿”,從“管得住”到“服務好”,山西政采改革的每一步,都在重塑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如山西省財政廳負責人所言:“營商環境沒有最優,只有更優。我們要做企業的‘加油站’,更要當創新的‘護航者’。” 期待這場“刀刃向內”的改革,能成為中西部省份優化營商環境的破局之鑰,讓更多企業敢投、能投、愿投!
數據來源:山西省財政廳公開信息、中國政府采購報、運城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