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跟讀者們聊天了,老躲在傳達室里也不好,所以今天走出來,就大家提出比較多的問題,做一點集中回復。
這個題目取得有點大,叫人生的經驗。我畢竟太年輕,有時還很幼稚,哪談得上什么人生的經驗呢? 我平常主要就三件事,一是讀書、二是作文、三是做事,無非是根據自己的工作生活談一點體會,說得不好,你們批判就是了。
01首先關于寫東西,好多讀者都問有什么訣竅沒有?我先說一點,就是說寫作或者創作,一切創造類的工作都很像擠牙膏。創作者本身就是一管牙膏,牙膏有個特點,你不可能一次把一整管都擠出去,每次能發揮個七八成的水平就很不錯了。
為什么要先強調這點?很多朋友在開始的時候,往往會想得很多,我要先聲奪人啊、亮相要精彩啊,要有金句啊等等。總之,我這次一定要搞個出彩的東西。
不是這么回事的。如果一件事情在起步的時候,你就把預期拔很高,那等于無形中給自己豎起一道很高的門檻,心理上過不去,起步就會被困死。
我吃過很多次這樣的虧。只要想法一多,文章的開頭都進行不下去,甚至連標點符號都看不順眼。哎呀,這個地方該不該用頓號呀。其實頓號和逗號有什么區別呢?
平心靜氣,才能由淺入深,不要想一來就搞個大新聞。文章的金句也好,事情的亮點也好,往往都是在過程中靈光一閃逐漸產生的。所以管他三七二十一,最要緊的是一定要把步子邁開,先開啟過程,才會有結果。
02再有,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這是什么意思呢?楊振寧先生說過一個話,大意是物理學是很美的,為什么美,因為很簡潔。復雜的物理現象,科學家用簡潔的方程式就概括出來了。這個就是high level(哦,這句是我加的)。
他這個話給過我很大靈感。萬事萬物最終都是通過化繁為簡的方式來解決的,找到方程式,找到竅門。
我還是以寫東西的體會來說,經常都會感到,怎么這個也想說,那個也想說;這段材料很好我要寫進去,那句話很好我也想用進去,最后搞得很苦惱。
這個情況其實就是搞復雜了。就像吃飯一樣,滿漢全席雖然好,但是貪多了,什么都想吃,最后就會撐爆。此時應該果斷做減法。你覺得這個材料很好,這次用不上沒關系,放到下一次,沒準還可以形成一篇新的文章。
03追求松弛感。首先你的感覺是松弛的,出來的東西才是對的。我跟許多做自媒體朋友交流過,大家都有這個感受。往往稀里糊涂搞出來的東西,比精心雕琢的流量還要高。
這個道理就在于。你以為是精心雕琢,其實無意間是在迎合。做視頻也好、寫文章也好,說到底就是你感情和觀點的輸出,跟與人聊天沒有多大區別,無非只是隔著屏幕而已。你怎么想的,你就怎么表達。一些讀者說怕演講,演講說穿了也只是說話而已。
從這一點出發,再分享一個小訣竅。傳達室的很多文章是敘事的,敘事嘛就總有卡殼。這個時候,我就想象面前坐著一個人或一堆人,想成誰都可以,我在跟他們面對面講話,嘴上想怎么說,手上就怎么打字。這個辦法就好比擰水龍頭,一擰,嘩嘩地幾百上千字就出來了。
如果寫得啰嗦,回過頭再修改就是了,像園丁修剪多余的枝丫一樣。
04緊緊扭住主題。主題對了,水龍頭里才有水,并且流出來的水才是對的。那么怎么檢驗主題是否清楚呢?很簡單,能用一句最簡單的話概述主題。
比如你要寫一個東西,主題是“論某某為什么應該千刀萬剮”,這個主題就很清楚,你自己就清楚文章的主線就是列若干條罪狀,論述這個人為什么應當千刀萬剮。其他人看到之后說,哦他確實應該千刀萬剮。那么你的文章就獲得一致通過。
作文和做事,為文和為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假如你要做一件事情,先把目標想清楚,用一句最簡單的話表述出來。然后用心感受,這句話對不對,是不是你想要的。
如果感覺有問題,那千萬不忙做。目標不清晰,手段就會錯配,目標和結果就不一致。好多錯誤都是這樣犯的,明明一開始想要的是A,結果走到B去了。明明想要的是回心轉意,結果把人千刀萬剮,后悔都來不及。
05有一門很大的學問,叫了解自己。這個話題很大,可以單拎一篇出來。所以先只說一點。
我們知道,要做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事,這樣成功的概率最大。現在許多人都重視和覺醒了這個問題。原因在哪里?
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異稟的,有的表演惟妙惟肖可以做演員;有的身段柔軟可以跳舞。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以天賦為職業,都被限制在狹窄的人生路徑里,因此大量高手散落在民間。
現在變了,好多固有的路徑都不太行。身邊的一些朋友,或主動或被動地脫離了早九晚六的崗位,從所謂總監、經理、主管的身份脫離出來,單槍匹馬靠自己的“擅長的手藝”來謀生,這或許會成為未來的某種趨勢。
但同時呢,很多朋友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天賦在哪里,不知道對什么最感興趣。我覺得哈,有兩個標準。第一,這件事情你投入其中的時候,不會感到無聊,反而會忘記時間的流逝;第二,就是你一看一聽,馬上就能記住。這就是你的天賦所在。
拿我自己來說吧,對數字很不敏感,所以經濟學方面的東西就很差。貿易戰研究了三天三夜,卻像一團漿糊一樣越攪越糊。但你要是問我,江同志哪年哪月在哪里說了哪句話,我馬上就能告訴你。我也不是吹。
06說完自己,再說一條他人。哲學家講,他人即地獄。這個話是不對的。現在越來越感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性。
因為每個人天賦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表達方式也不一樣,因此交流帶來的啟發,是跟那種普遍性的知識是不一樣的。
我再說一個例子。前一段時間,我對生育率的話題很感興趣。我試圖用最簡單的話來表述,生育意愿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但想不出來。
有一天跟一位金融從業者朋友吃飯,談到這個問題。他說,生育也是一種投資,以前物質條件差大家愿意生,因為那時生孩子就像買保險,只要養得大差不差,讀大學、而后能找個不錯的工作,孩子甚至可以把全家都托舉起來,這份保單大概率是能兌現的。
但現在物質條件好了,生孩子反而像買彩票。因為世界在劇烈變化,AI啊、機器人等等,下一代要應對巨大不確定性。不說讓他們去托舉父母,父母不用一生去托舉他們就不錯了。說到底,是保險和彩票的差別。
我一聽,覺得他說得真有些道理,非常解渴。我想這是交流的妙處,也是在往我們自身這管牙膏里填充,不然固守在自己的知識結構里,被擠干是早晚的事情。
07最后再講一點生理上的問題。我一直在學習聲樂嘛,聲樂就把人當成一種樂器,通過氣息的運動和腔體的共鳴,進行美妙的歌唱。是樂器就要日常保養,再牛逼的歌唱家每天都要練聲,定期找老師指導,保持歌唱的感覺。
同理,我覺得對待自己應該像對待機器。這個話不是說,讓自己像機器一樣轉個不停,而是要會保養和訓練這臺機器。年齡越大這個問題越突出。
譬如說傳達室剛開張的時候,我覺得很輕松啦,也沒什么包袱,隨便寫寫就行。但久了之后包袱重了,對自己的要求也高了,就不能再吃老本了。這個時候怎么辦呢?一開始我是堅決跟自己死磕,坐在電腦前面反反復復寫,不斷推倒重來。
我覺察到自己陷入了以前刷題的做法,這道題難解,就一定要做出來不可。 漸漸地發現這樣長不了。后來換一個做法,卡住了,就馬上退出戰場。躺下來,把自己放空,進入一種類似冥想的狀態。
這個辦法很有用,因為機器過熱了,就需要停機休息。當真正進入閉眼冥想的狀態時,你會發現靈感在不經意間敲你的門。喂,你醒一下,我來了。這個時候就趕緊起來繼續。屢試不爽。
從“人體機器論”出發,再延伸說一點,就是“機器”的“質量”真的太重要了。現在不管哪行哪業,是在上班還是自己單干,都是在拼身體和精力。
身體好不光是不生病、不倒下的問題,而是“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問題。身體好了,意志才能堅強,腦子才能靈光,才卷得贏,是解決問題和取得進步的源頭。
對自己是這樣,對下一代就更是這樣了。要我說,現在還讓孩子拼命刷題是真沒什么大用,培養他們健康的體魄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這代人多少嘗到好多刷題、讀書、升學的紅利。但未來不是這樣,沒多少鐵飯碗了。他們要應對不確定性,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意志、活泛的腦子,這三點是最重要的。三點的基礎是第一點。
很多盆友還在走刷題路,是一種慣性依賴,是給自己制造虛無縹緲的安全感。我們無法照抄作業像父母培養我們一樣去培養下一代,因此需要重新學習,重新塑造一套觀念。
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暫且打住,以后再說。有問題,你們后臺留言,我不一定回復,但基本都會看到的。好不好啊?
關注這個傳達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