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預中有各種流派,有“行為派”、“發展派”。
最近小星看家長群,發現越來越多家長開始重視做好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她們自稱“日常派”。
這類家長認為高級的心智蘊藏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雖然看起來都是小事,但是積少成多,合起來就是能力的跨越。而干預技術不在高大上和多么學術,在于對孩子是否適用,貴在堅持和執行。
暖星社區特聘專家、著名心理學者、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國宏老師,也認為家長帶閉娃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是干預路上的重中之重。
原因有以下3點。
文 | 吳國宏
家中有一個ASD娃,如何盡快得到正確診治是家長們普遍關心的首要問題。
在機構和學校之間奔走,于行為矯正和學業發展之間糾結,經歷了一圈體(zhe)驗(teng),心力交瘁的同時,家長們逐漸形成關于孩子問題的正確認知,大致知道不能病急亂投醫,該往哪里發力。
這時候,提醒大家不要忘記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日程生活的點滴之中,幫助孩子養成必要的生活能力。
1.
生活能力托底
是所有干預的核心目標
生活能力托底,即是所有干預的核心目標,也是檢驗干預方案有效與否的標準。
生活即是訓練場,生活能力的培養和改善直接關系到A娃整體面貌的改善
但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出于愛護,生活中包辦代替的情況比較普遍,而當孩子癥狀逐漸顯現后,家長更覺得有必要照顧周全,以保持孩子的尊嚴。
家長們需要秉持一個理念:
無論什么情況下,生活能力的培養是兒童發展的基礎,也是踐行他們自主性發展最現實的領域。
2.
在日常的生活能力培養中
落實正確的干預理念
干預的重要原則是:
逐級發現并分析兒童在現實社會交往過程中在主動性、參與方面的問題,并試圖通過游戲的方式,在各種自然輕松的溝通中,逐步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
生活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對照這樣的原則來加以計劃、實施。
比如:
不要完全以大人的日常作息為標準,讓孩子被動地接受投喂或洗漱方面的照料,而是盡可能地等待他/她的主動發起(有時可能只是非常微弱的信號,但家長細心觀察的話一定能夠發現。)
再比如:
吃飯、收拾房間、整理玩具爭取盡可能多地讓孩子一起參與,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孩子感興趣的方面和活動的特點,創設一種有趣的游戲化的場景,在不知不覺中既培養了生活能力,也是一種干預向日常生活的有效延申。
3.
生活能力培養好了
可有效減輕父母照護的強度
不要小看日常生活能力的培養,日常生活能力背后是動作、感知、技能、社會性、乃至自我的全面推動和發展。
這既可以有效地減輕父母照護的強度,也是對兒童能力的全面促進,只要我們用對方法,耐心嘗試,相信結合干預方案的指導,我們的孩子一定能邁向正確的發展道路。
本周五晚8:30【暖星社區】大咖直播,吳國宏老師將就【ASD娃的生活能力到底該怎么培養】這一主題,為大家詳細道來。大家也可以在直播間提問,吳老師將為大家解答。
(點擊預約)
“暖星之家”機構服務,掃碼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