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寫咖啡選題了,這次我們把視角放到前灘商圈,聊正題前先感慨一下,我在2018年晶耀前灘籌備時寫過一篇推文《聊一聊關于上海新商圈的話題》,展望了當時幾乎還是一張商業白紙的前灘片區,當下,我能以“商圈”為題對片區商業進行評述,也確實是商圈成型、發展的佐證之一。
近期前灘商圈新進不少有趣的咖啡品牌“新面孔”,例如前灘公園巷引入了由追覓科技帶來的“咖啡+”生活品牌DREAME CAFE,這是品牌繼GATE M 西岸夢中心后上海的第二家門店,據大眾點評顯示另有兩家新店正在籌備中。
晶耀前灘則人引入了此前常見于各種潮流活動、跨界聯名等領域,但并未大肆拓店的SLAB TOWN,品牌另兩家獨立門店位于富民路和上海K11。
也許你會說,又是咖啡,上海真是咖啡之都、開這么多咖啡店究竟賺不賺錢這類話題,說實話,我自己不經營實體,就不站在這些視角進行評述了,畢竟最清楚的永遠是項目方的同行、品牌策略以及店鋪的數據報表。我旨在想借此契機,梳理一下目前前灘商圈各主要項目的咖啡品牌構成,看看如今商業項目在引進咖啡業態方面有何趨勢。
原本我是想做一篇前灘商圈咖啡店全搜羅式的匯總文,但發現商圈除了有多個主流大商業項目外,還有眾多寫字樓底商、大堂等各種選址的咖啡店,真要一個不落不容易,更何況還有眾多“野生”店鋪。
地鐵出來站內就有一家瑞幸。
路上走著走著,會聽到一輛麥當勞咖啡車在“喊話”。
洗個車都能來一個美式風集裝箱咖啡體驗。
另外類似星巴克、瑞幸等大連鎖品牌可能會反復出現,閱讀體驗也不佳,因此還是決定分類進行評述。
從選址策略來看,主要分為選址于室內的小型咖啡店、沿街具有外擺的休閑店型,以及獨棟空間。
室內店由于面積不大、缺乏展示面,因此大多以引入主流連鎖品牌為主,他們對店型要求不高,能夠為周邊高頻消費用戶提供快速、標準化的產品。星巴克、M Stand、MANNER是其中常客。
位于晶耀前灘2層的這家M Stand從項目開業就“陪伴”至今。與上圖SLAB TOWN僅一部手扶梯之隔,各做各樓層的生意。
類似的,還有這家在晶耀前灘開業前就已經入駐寫字樓大堂的MANNER,穩定是連鎖咖啡的相對優勢所在。
獨棟品牌也許大家會給出一致的答案,就是選址頗具另辟蹊徑的BLUE BOTTLE COFFEE,不過這家店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獨棟,因為位于地面的獨棟區域僅是坐席空間,與商業空間接壤地下樓層包含了點單吧臺和周邊售賣區域。我曾寫過一個單篇《Blue Bottle Coffee 上海前灘店探班圖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顧。
其實聊完兩類相對低調和稀缺的店型后,下文才是本文真正想做的巡禮時間——沿街店。
前灘太古里擁有開放式街區形態,因此除了在室內引入了星巴克、MANNER等品牌外(此前還有Peet's Coffee,后撤出),沿街仍有不少咖啡品牌;主要以街區形態呈現的前灘公園巷啟幕后,帶來海量沿街商業空間供給,咖啡自然成為了其中的主要業態,引入了不少亮點品牌,也是我想做本文的始作俑者;而L+PLAZA作為面向周邊眾多寫字樓客群剛需的配套業態,同樣是咖啡先行,我在此前《前灘L+PLAZA緊鑼密鼓籌備中,咖啡甜品“食堂”先行》一文中有做過相關評述。下文以項目開業先后順序進行簡單羅列。
商圈開業最早的晶耀前灘并未趕上咖啡品牌百花齊放的時節(兄弟項目前灘公園巷則享到了紅利),因此為數不多的沿街店以主流連鎖品牌為主,星巴克、LAVAZZA是目前的構成(此前還有Seesaw和Tsudayoko CAFE,已撤出)。從下圖能看到,雖然做了一些外擺空間,但整體店鋪形象依舊是偏傳統的。
在前灘太古里,正是由于與室內空間選址的差異,星巴克在項目中央公園打造了全球首家“向綠工坊”,并在戶外空間特設寵物友好區域(近期進行了改造調整,舍棄了此前“圈養”設計方式,變得更為開放化)。
個人最愛打卡的%ARABICA在木區1層選址,形象相對低調,伴隨項目開業至今。
來自于北京,成立于2021年的Grid Coffee在上海市場經過前灘太古里和上生·新所等項目快閃試水后,最終將首家正式店選址于前灘太古里木區1層,與%ARABICA位于同側的區域,目前品牌在七寶領展廣場開出第二家門店,位于瑞虹天地太陽宮的新店也即將亮相。
2023年起逐步對外開放的L+PLAZA,在疫情后,咖啡品牌也經歷了一波洗牌,新品牌尚未起勢,能留在市場上開店的基本都是連鎖成熟品牌,其中DRUNK BAKER是前幾年新勢力的代表。
最具活力的是前灘公園巷,不過該項目的咖啡品牌招商也分為兩個時期。
在項目商業部分籌備前,為了服務好逐步入駐的寫字樓客群,引入了瑞幸、星巴克等常規連鎖品牌,與晶耀前灘寫字樓大堂的MANNER類似,滿足辦公客群的基本日常剛需。
隨著陸家嘴集團對晶耀前灘、前灘公園巷兩個項目團隊的整合以及商業部分籌備的正式啟動,對于休閑化街區打造的明確定位也躍然紙上,越來越多的小規模連鎖品牌開始成為項目的主力軍。
KUDDO COFFEE率先亮相,品牌來自深圳,上海市場的首家門店選址于威海路,整體設計風格極具獨立調性。此后品牌進駐到鴻壽坊,開啟與主流商業項目的合作,并關閉了威海路門店。目前在長寧來福士、上海萬象城有兩家門店,并入駐了與前灘公園巷同為陸家嘴集團的陸悅天地。最新門店位于新天地時尚I 3層的FOODIE SOCIAL區域即將亮相。
如果要選擇前灘公園巷形象最為令人印象深刻的咖啡店,相信很多人可能會投AOKKA一票。這家擁有雙層界面的店鋪可能打造出了項目理想中的休閑生活狀態。品牌在上海的首家門店選址于同為開放式項目的江灣里MEET678,絕對是該項目最為亮眼的商戶界面之一。現已先后入駐到徐匯萬科廣場、世博天地等項目,均為類似的選址策略。
AOKKA對街的aftertaste Coffee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私密調性,是項目內幾乎唯一一家風格較為內收的沿街咖啡店,滿足不同客群和咖啡愛好者的訴求,這也是品牌目前在上海市場唯一一家門店。
此外,還有一類前灘商圈不鮮見,但相對客群較窄的品牌,那就是位于前灘太古里內眾多零售品牌店內打造的咖啡空間,由于缺乏連鎖化可行性,因此本文就不做過多詳細評述了。
從我開始做自媒體起,觀察下來,上海咖啡市場大致經歷過幾個階段:
1、星巴克一家獨大的階段,過分古早了。
2、星巴克+少量獨立精品品牌開始連鎖化,當時我們還都會以某某優質項目引入了某某獨立咖啡品牌而感到驚奇、興奮。我在2021年還寫過一篇《上海主流商場連鎖咖啡品牌開店現狀》,如今早已無法用這一統計方式進行評述了。
3、經歷疫情后,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市場洗牌。資本的祛魅使得現階段已很難誕生類似MANNER、M Stand這樣還能在全國范圍內保持大量連鎖經營的品牌,反倒是瑞幸在“復辟”后表現出了良好的狀態,幾乎能入駐到非頂級外的各種定位商業項目。
4、大連鎖+小連鎖構成了目前主流商業內咖啡業態的新形態,近兩年商圈新進的品牌除了極個別只有單一門店外,大多數擁有連鎖開店的能力,但店鋪數量非常克制。滿足品牌穩步發展訴求的同時,也側面助力商業項目間實現差異化。
而從商圈分析又能看到,項目因定位不同,會對品牌的選擇有所側重,比如%ARABICA大概率會進入到前灘太古里;同時,項目因開業時間點的先后,構成了不同的咖啡品牌陣容配置;最后,項目的結構特性,則又對不同調性的品牌形成特有的吸引力。
這些發展因素構成了前灘片區咖啡品牌百花齊放的狀態,上海從來不缺咖啡品牌,市中心核心商圈的咖啡數量也只會更多,休閑街區向來存在,但綜合這些因素,構成一個組團甚至能夠整合運營的商圈,似乎在橫向對比后,前灘商圈是獨一份的觀察樣本。
當我走在前家灘路,看到各種客群逐步構成這條商業街的人文景觀,回想的都是前灘商圈各個項目在籌備期間,我到訪片區時的場景對比,如今真是越來越好。有一位朋友說,因為住處離前灘比較近,因此工作和生活方式就是騎車到達騎行友好的前灘公園巷,路邊把車一停,找一家咖啡店開始一天的工作。咖啡品牌的豐富只是片區發展的縮影,希望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