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網絡
01
后臺收到一條讀者留言:“第三次發現他手機里有曖昧消息,可他說要來接我下班時,還是心軟了。”
屏幕的冷光里,這句話像一尾擱淺的魚,在黑暗里翕動著疼痛的腮。
突然想起前幾天刷到的一段話:
「我們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愛上渣男渣女,愛上那些辜負我們的人?
脆弱的人無法抵抗擁抱和撫慰;堅強的人、高傲的人無法抵抗奉承和共鳴;孤獨的人沒有辦法抵抗一個伙伴。
我們每個人都有殘缺,而遇到相似的殘缺總會怦然心動。」
02
地鐵站看見相擁的年輕情侶,女孩正踮腳為男友整理圍巾。
大學心理學老師曾說:“再鋒利的靈魂,都需要刀鞘。人類對溫度的渴求,遠勝于理性。”
那些總在深夜發“睡了嗎”的人,那些在冷戰后突然送來熱奶茶的手,本質都是給寂寞遞上止疼片。
脆弱者的愛情像濕火柴,明知摩擦只會蹭破表皮,卻貪戀那瞬間迸濺的星火。
心理學上還有有個殘酷的結論:長期獨居的人,會對陪伴產生藥物依賴。
你會錯把依存當愛情,像溺水者抓住浮木,卻忘了問木頭從哪里漂來。
那些精準擊中你隱秘驕傲的情話,那些“只有你懂我”的深夜對話,像特制的鑰匙插進銹蝕的鎖芯。
高傲者的淪陷,往往始于有人叩響了他們反鎖多年的門。
03
常聽人說,他和我太像了。
那些童年缺失安全感的人,會在對方忽冷忽熱中找到熟悉的戰栗;曾被否定價值的人,會把伴侶的若即若離當作宿命輪回。
兩個破碎的靈魂相擁,傷口與傷口嚴絲合縫的剎那,誤以為這就是愛情完整的形狀。卻忘了破鏡重圓照出的,終究是裂痕交錯的倒影。
便利店深夜亮著的燈箱總讓人駐足,就像我們總被相似的溫度蠱惑。
某個加班的雨夜,他遞來的熱飲恰好是半糖茉莉奶綠,你便覺得這是命運在補償童年漏雨的屋檐。
然而說著“懂你”的人,往往最擅長往你的軟肋涂抹蜂蜜。
我們愛的從來不是對方,而是透過他瞳孔看見的、被童年月光漂白過的自己。
就像冬眠的熊永遠不知道,它擁抱的不是取暖的樹洞,而是自己呼出的最后一團熱氣。
傷口愈合的起點,是學會用自愈代替追問。
當你的瞳孔不再折射他人施舍的月光,完整的黎明自會從裂縫中升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