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160年基因謎題,我國科學家補上豌豆遺傳研究最后拼圖
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程時鋒團隊與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等合作,對孟德爾七大性狀中果莢顏色、形態及花位置的關鍵基因進行解析,填補了遺傳學中的空白。研究揭示果莢顏色差異源于葉綠素合成途徑受調控影響,而果莢飽滿與皺縮狀態由兩個獨立且功能相關的基因控制。花的位置復雜性則由編碼類共受體激酶的基因主導。該成果為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及基因組選擇育種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工具支持。
解碼生命奧秘:“數字生命”計劃在京啟動
4月24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發起的"數字生命"計劃在北京懷柔科學城啟動。該計劃依托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旨在對生命體結構與功能進行精確測量和數字化描繪。然而,該項目可能面臨復雜系統數據整合的挑戰,需要應對生命科學領域技術變革帶來的需求。北京大學聯合多所高校院所及醫院,將集中力量開展首批13個重點項目,包括數字大腦、數字腫瘤等,以推動精準醫學發展。
Science:癌癥免疫治療新靶點——EPO/EPOR
4月25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揭示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在抗癌免疫反應中的關鍵作用。給貧血癌癥患者使用EPO會加速腫瘤生長,FDA早在2007年對這類藥物加上黑框警告。此外,腫瘤中EPO和其受體水平與患者預后惡化有關,阻斷EPO信號可增強抗PD-1治療效果。研究表明,腫瘤分泌的EPO使得冷腫瘤缺乏T細胞浸潤,從而逃避免疫攻擊,這一發現可能導致靶向EPO/EPOR軸的新型癌癥療法。
Science丨賈寧研究組揭示新型RNA介導的抑制CRISPR-Cas13機制
2025年4月25日,南方科技大學賈寧團隊與華盛頓大學合作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研究,發現一種名為rAcrVIA1的小RNA分子通過模擬crRNA結構抑制CRISPR-Cas13系統活性。這種新型RNA抗CRISPR分子的出現拓展了對CRISPR系統調控機制的理解。研究表明,rAcrVIA1與Cas13結合后,其無法進一步結合底物RNA,使Cas13的核酸酶活性始終處于抑制狀態。該發現為開發基于RNA的精準基因編輯工具提供了新的思路。
突破 | 宜春學院科研團隊破譯豬“藍耳病”病毒復制保真性“密碼”
宜春學院生命科學與資源環境學院的研究團隊取得了關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復制保真性的重大突破。他們首次識別出RNA依賴性RNA聚合酶中影響PRRSV遺傳穩定性的關鍵氨基酸位點Val218和Pro386。這一發現有助于理解PRRSV突變頻繁的原因,并為開發更安全的高保真疫苗提供理論支持。盡管該研究為PRRS的防控開辟了新路徑,但仍需進一步探索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逆轉索拉菲尼耐藥性!重慶醫科大學發文:有前景的肝癌聯合治療策略
重慶醫科大學研究團隊在《Cell Death&Disease》期刊發表論文,揭示了TTC36促進c-Myc蛋白積累導致肝細胞癌增殖和索拉非尼耐藥性。研究發現,Ttc36缺失破壞SET和PPP2R1A之間的相互作用,激活PP2A,靶向GSK3β和PP2A抑制劑能夠逆轉索拉非尼耐藥性。這些發現強調了TTC36在肝細胞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為晚期肝細胞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
Nature:重磅!聯合抑制PIKfyve和KRAS-MAPK通路,有望攻克癌王
2025年4月23日,密歇根大學的研究揭示了胰腺癌研究中的重要進展。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同時抑制PIKfyve和KRAS-MAPK信號通路,可以顯著抑制胰腺導管腺癌(PDAC)細胞的增殖和存活。這一策略在多種臨床前模型中顯示出有效性。然而,盡管該療法有潛力轉化為臨床應用,仍需進一步驗證其安全性和長期效果,以確保患者接受治療時的安全與療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