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最為艱苦的194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新四軍政委、華中局書記劉少奇,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肩負著解決山東問題的重要使命,化名胡服,帶領100余人,3月19日從蘇北阜寧單家港出發,晝伏夜行,沖破數十道日偽軍封鎖線,于4月10日到達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115師駐地——山東省臨沭縣朱樊村。憑借著超眾的領導能力在四個月內便成功使山東抗日根據地危險形勢轉危為安,為共產黨的戰略布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月26日,山東省志愿服務聯合會理事、山東省職工達人、沂蒙精神傳承人尹志林千場沂蒙精神宣講活動第159場,來到了江蘇省東海縣石梁河鎮西朱范村。此行也是尹志林第三次探訪西朱范村,并到位于臨沭縣的“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參觀瞻仰,以進一步豐富沂蒙黨史宣講內容。
1942年,抗戰已進入第五個年頭,日、偽軍的殘酷“掃蕩”,再加上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使山東抗日根據地處于日偽頑軍的包圍、封鎖、分割之中,山東抗日根據地遇到嚴重困難。
當時,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山東黨政軍領導之間,在工作中存在著一些分歧,已嚴重影響到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存亡和發展。中共中央對此極為關心,多次電告劉少奇,要他幫助山東扭轉困難局面。
4月10日,劉少奇一到山東黨政軍領導駐地朱樊村,就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針對問題的結癥,分別對山東黨政軍的主要領導干部和其他個別干部進行了深刻的交流和溝通,讓他們認識到了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批評和自我批評,理順了山東黨政軍領導體制。在此基礎上,劉少奇親自指導山東開展了減租減息、改善雇工待遇的運動,調整并精簡了山東的領導機構,從根本上扭轉了局勢,指引了山東軍民抗日的勝利之路。
1971年4月,石梁河水庫投入使用,地處石梁河水庫庫區的臨沭縣朱樊村,由山東劃入江蘇,“朱樊村”也變成了東海縣的“西朱范村”。2011年,臨沭縣在蒼馬山南麓建成了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并在建黨90周年前夕正式開館。(張春兄、馮愛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