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恬媽 作者供圖
【守望家園】
中國木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基因,深刻塑造了傳統木雕的藝術形態與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至今,形成了莆田木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潮州木雕等各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木雕流派。傳統木雕藝術從歷史穿越而來,在傳承創新中不斷發展。以莆田木雕為代表的傳統木雕堅持守正創新,持續刻畫和記錄著時代的模樣。
題材創新
傳統木雕承載著千年技藝與地域文化。在當下,傳統技藝的振興離不開題材創新。
首先,通過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木雕創作的題材。比如從莆田本土的歷史人文、民俗風情、文學戲曲、傳說典故中獲取靈感,而媽祖文化無疑是莆田木雕最為重要的母題。近年來,木雕創作者自發、自覺地將傳承媽祖文化、彰顯地域特色和文化基因當成了自己的重要使命。他們不斷探索,創作出了一批體現傳統技藝特征和審美風格的媽祖造像藝術。比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文壽創作的媽祖木雕作品《祈航》,就是莆田木雕傳統技藝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緊隨時代脈搏、滿足當代審美和需求的媽祖木雕文創作品也陸續面世。如莆田木雕非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林建軍創作的媽祖題材屏風浮雕作品《九九歸一》,成為莆田市熱門伴手禮,并于2024年初被當作國禮送給外國政要,將莆田市兩張文化名片——莆田木雕和媽祖文化傳播到海外。
其次,關注當代社會的重大事件、時代精神和社會熱點,創作出了一批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近年來,莆田木雕藝術家力求用傳統表達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創作的《閩鄉多錦繡》以福建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的景物為題材,運用傳統國畫的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刻畫了下黨鄉遠山近水、廊橋人家的美麗景色,謳歌了貧困山鄉脫貧后富饒美麗的圖景。還有《光輝閩西》《爭來春色滿人間》《百里蘭溪新畫卷》等作品,都呈現了緊扣時代主旋律、把握時代脈搏、立意高遠、視角獨特等創作特點。
莆田木雕的題材創新并未局限于表面的“新舊替換”,而是堅守“以刀代筆,以木傳情”的本質,通過挖掘當代人們的情感共鳴點,讓莆田木雕既流淌著傳統技藝的溫度,也折射出時代發展的光芒。
融入生活
木雕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源自古人的生活日常。要想讓這門古老技藝在現代社會中持續“吐故納新”,融入生活是必經之道。
一些莆田木雕藝術家嘗試將城市天際線、數字科技圖案或現代服飾等元素以抽象或具象的方式融入作品中,創造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富有現代感的藝術形式。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木雕的藝術語言,也使其在視覺上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筆者曾設計一款木雕文創產品“恬媽”,既是一個小香爐,又融合了卡通潮玩風格,頗受年輕人喜愛。
與此同時,“工藝產品生活化,生活用品藝術化”是目前莆田木雕的一個創新方向。利用莆田仙游兩地大量的家具和木雕邊角料資源,進行創新設計,研發出提升家居、辦公、茶室、書房等空間生活質量和審美意趣的木藝文創產品,賦予其題材和功能的延展。
莆田木雕還踏上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列車。莆田市政府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支持木雕產業發展。例如,設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重點文化企業、文化產業園區和特色項目。同時,通過稅收優惠、項目資助等方式,鼓勵企業創新和拓展市場。積極推動木雕與文創產品的結合,開發出具有實用性和紀念意義的工藝品,如木雕主題的燈具、掛件、擺件等。此外,通過“非遺+文旅”模式,打造非遺一條街、研學基地等,推動木雕文化的傳播與產業化發展。例如,莆田市在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舉辦非遺研學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年輕消費者。
技藝活化
近年來,莆田木雕在保持傳統技藝核心的基礎上大膽突破,使這項古老技藝煥發新的生命力。
木雕的千年技藝傳承,核心在于“人”的延續。木雕技藝傳承模式需打破單一的傳統師徒制,構建“多元立體、代際銜接”的生態體系,讓技藝在不同群體與場景中自然生長。目前,莆田木雕以“雙軌制”人才培育模式為主,即傳統師徒制和學院教育。前者延續“師授徒”的傳統模式,由師傅向學徒傳授“打坯、修光、開臉”等木雕核心技法;后者以西方雕塑造型為教學體系,如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專業培養的木雕專業技術人才,就是以西方造型方法為基礎,學生系統學習藝用解剖、泥塑基礎、木雕制作等技能課程,同時結合人工智能設計、數字建模、工藝美術理論等現代設計課程,強調對學生造型技能、材料技法、藝術審美和創意思維的訓練,形成莆田木雕發展中重要的“院校傳承”模式,培養出順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創新型、應用型木雕技術人才,給莆田木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現代科技為傳統木雕的創作打開了一扇門。3D建模技術是提升雕刻效率的重要工具,目前業界廣泛使用軟件進行建模和創作,并能將數據編輯后連接先進的五軸加工機器進行高精度的雕刻,最終結合手工精雕即可完成作品,解放并替代了傳統木雕創作過程中的泥稿和翻模部分,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成本。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涌現和發展,AI輔助創意成為重要的技術手段,雕刻設計師成為行業的新生力量,他們根據創作任務和業務需求,通過AI工具輸入相關提示詞,生成木雕設計草圖,再結合傳統技法進行二次創作。
傳統木雕的技藝活化,本質是一場關于“守正與創新”的當代詮釋:傳承模式的革新,讓“師徒相授”的火種在多元生態中越燒越旺;現代科技的助力,讓刻刀在木材上留下的不僅是紋樣,更是時代的印記。
從遠古先民的手工藝,到21世紀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傳統木雕,這門穿越千年的技藝始終在與時代共振。在機械復制的時代,手作木雕的每一道刀痕,既是歷史的年輪,也是未來的草稿;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傳統木雕不再是被封存的標本,而成為持續生長的文化生命體。未來,傳統木雕將在保持技藝精髓的基礎上,融入生活和美學,繼續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功能延展,持續綻放光芒。
(作者:陳高,系莆田學院副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