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高新區5G互聯科創園的測試場上,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正緩緩駛入地下停車場的車位——這并非科幻電影,而是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宜泊科技”)研發的AVP(協同自主代客泊車)技術即將落地的真實場景。今年6月,兩家知名車企將率先搭載該技術,成都車主或成為全國首批體驗“下車即走、一鍵呼車”的用戶
宜泊科技創始人陳誠,這位從電子科大走出來的“80后蓉漂”創業者,曾抵押房產發工資救公司,如今帶領團隊拿下60余項國家專利,并在成都建成全國首個區域級AVP無人泊車示范場景。這項技術不僅能讓車輛自主尋找車位,還能在復雜的環境下避障、重新規劃路徑,未來或徹底改變城市停車方式。
▲宜泊科技開發的產品
從抵押房產到5600萬元B輪融資
清華碩士在成都創業十年
陳誠的職業生涯始于2006年。作為電子科大畢業生,他通過校招進入IBM深圳分公司。“當時聯想剛收購IBM PC業務,很多老員工離職,反而給了我們這些新人機會。”他回憶道。憑借技術實力,他很快從測試崗轉到研發崗,并主導開發了多項加密技術專利。
2008年,他成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同年,還獲得攻讀清華碩士的機會。“在清華計算機系,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人外有人’。”陳誠表示,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學術道路的挑戰,也為他日后創業埋下伏筆。
▲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誠
2014年,陳誠參加了全球APP開發創意大賽。當時的項目是一個“車位共享”的創意——讓寫字樓夜間閑置車位對外開放。“我們拿著一個原型APP參賽,沒想到拿了全國第二。”這次比賽讓他接觸到硅谷的創業生態,也讓他下定決心離職創業。
2015年,陳誠和13位前同事一起在成都創立宜泊科技,靠一個PPT拿到了800萬元的天使投資。“那時候,投資人更看重團隊背景和行業認知。”他坦言,早期的擴張過于激進,“最高峰時,團隊擴張到100多人,在北京、上海、廣州都設立了辦事處。”
但危機很快來臨。2016年,一家承諾投資1200萬元的機構突然撤資,公司現金流瞬間斷裂。“最困難時,我們裁員到只剩20多人,管理層每月只拿2000元工資,堅持了半年。”陳誠表示還抵押了家里一套房子,借了200多萬元給員工發工資。“裁員時,我們打了白條,承諾以后補償。后來我們不僅兌現了諾言,當時離職的一些員工還回到了公司。”
▲宜泊科技展示的產品
轉機來自杭州一位投資人的400萬元救命錢。“他把估值從1.2億元壓到4000萬元,但敢投一個瀕臨破產的公司,這種魄力很少見。”這筆錢讓公司活了下來,也讓陳誠開始重新思考商業模式。
2019年,宜泊科技迎來關鍵轉折點。他們推出“云崗亭”產品——不再賣硬件,而是免費為停車場升級AI系統,按節省的人力成本分成。“比如一個停車場原本需要3個人,我們幫它減少到無人值守,每月收取3000元服務費。”陳誠說道,這種模式迅速打開市場,更吸引了四川振興基金2000萬元投資。
2021年,高新發展投資5600萬元B輪融資帶來了更大機遇。“他們不僅帶來資金,還提供了關鍵場景支持,鐵像寺水街、盈創動力這些高投旗下的停車場,成了我們的試驗田。”陳誠說,“國企愿意試用新產品,對我們這種To B企業太重要了。”
如今,僅成都地區就有超200萬車主,通過使用宜泊提供的停車服務,關注到宜泊的公眾號,成為C端用戶。“我們不僅能識別車牌,還能分析車型、車款,甚至消費偏好。基于用戶畫像,在出場掃碼時推薦商場優惠券,C端業務一年能有數千萬元的營收。”
▲宜泊科技的云崗亭值守中
AVP自動泊車技術落地在即
“成都企業有機會成為全球領跑者”
“除了資金支持,最重要的是給場景。”采訪中,陳誠多次提到成都對創新企業的場景支持——
在成都高新區5G互聯科創園的無人泊車測試場,宜泊的AVP技術已進入最后調試階段;成都東站更是硬核試驗場:20個專用車位已實現“人下車即走”。
更多場景也在開放中:聯合成都交投集團攻關醫院周邊治堵方案。“四川省人民醫院項目將于6月上線,通過整合周邊17個停車場數據,預計能減少35%的擁堵。”
▲宜泊科技展示的產品
“場景有了,還要打破‘雞生蛋’困局——車企問有多少停車場支持,停車場問有多少車能用。”為此,由同濟大學朱西產教授任主任,宜泊科技任副主任單位,聯合東風、一汽、長城、長安、聯通智網、電子科大、中新創新科技園、山西靜態、為辰信安、鏈道科技等整車、系統和業主單位成立自動泊車和無人充電聯合工作組,未來將立足市場、產品、標準等主線,推動AVP的工程化實施與商業化落地。
距離普通市民體驗已經不遠。今年6月,兩家知名車企的兩款車型將率先搭載自動泊車功能:車主在停車場門口下車,車輛自己找車位停好。需要時一鍵呼叫,車會開到指定地點。
政府支持也帶動了本地產業鏈。龍泉驛區的鈑金廠專門為宜泊開設生產線,硬件本地化率從30%提升到90%。“以前外殼要從東莞采購,現在供應商圍著我們建廠。”
▲宜泊科技數據大屏
▲公司展示的獲獎情況
出海業務也在加速推進。美國洛杉磯某物流園區采購了宜泊的系統,“同樣的性能,美國貨要貴5倍。”今年6月,團隊將赴美參加展會,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
從車牌識別到自動泊車,陳誠的創業史恰如成都科技產業發展的縮影——既有技術創新的銳氣,也有商業落地的務實。正如他所說:“在停車這個‘最后一公里’的賽道,成都企業有機會成為全球領跑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