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韓國政壇再次陷入巨大的風暴之中,距離總統大選僅剩一個多月,圍繞兩任前總統的風波卻接連爆發,將整個國家的政治氛圍推向前所未有的緊張與對峙。
尹錫悅曾因“涉嫌發動內亂”而遭到彈劾,被迫下臺。
前總統文在寅現在也突然被韓國檢方提起訴訟,罪名是涉嫌受賄。
這場司法風暴的驟然升級,不僅令原本就動蕩不安的韓國政局雪上加霜,也再次引爆了社會對于“青瓦臺魔咒”的集體記憶。
更關鍵的是,這一系列事件所處的時間點——總統選舉前夕,使得事態變得更為敏感。
受賄罪
據韓國檢方通報,案件的起因可以追溯至2018年。
當時文在寅在任總統,而前共同民主黨議員李相稷則剛剛被任命為中小風險企業振興公團的理事長。
不久之后,文在寅的前女婿徐某被安排進入李控制的泰國易斯達航空擔任高管,盡管他并無任何航空相關經驗,卻領到了超過2億韓元的薪資和津貼。
檢方據此認為,這種安排實質上是一種政治利益交換,是李對文在寅任命其為理事長的回報。
而文在寅與其女兒、女婿之間被視為“經濟共同體”,間接構成了受賄。
盡管從邏輯上串聯得當,但整個案件的法律基礎與證據鏈條卻引發了諸多質疑。
一方面,檢方并未給出明確證據證明文在寅與李相稷存在直接的利益交換;
另一方面,所謂“經濟共同體”在韓國法律上也缺乏明確界定,更多像是檢方為構建案件所使用的模糊性概念。
這種在選前突襲式的起訴方式,被許多輿論視為是保守派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在遭遇重挫后,試圖通過發動“司法清算”來扳回選情的一種“絕地反擊”。
而這一切的背景,是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在各項民調中遙遙領先。
文在寅曾多次公開表達對李的支持,是進步陣營的象征性人物。
尹錫悅雖然被彈劾,但他背后的保守派勢力依舊掌控著相當一部分政治資源,尤其是在司法系統中根基深厚。
在這種背景下,起訴文在寅便成為他們所能發動的“反制戰役”的核心一招。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歷史上絕大多數前總統都難逃刑責或政治打壓,從李承晚到樸槿惠、李明博,甚至盧武鉉也因壓力跳崖自盡。
“青瓦臺魔咒”似乎成了任何總統下臺后無法逃避的宿命。
文在寅原本被視為一個例外——在任期間推行檢察系統改革,卸任后回到故鄉生活,遠離政治中心,甚至被稱為“最有可能安全退休的總統”。
然而這一輪指控的突然降臨,似乎宣告著這段平靜時光也要告終。
尹錫悅反擊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魔咒”同時籠罩在兩位總統身上:尹錫悅因涉嫌謀反和妨礙司法而被法院審理,面臨無期甚至死刑的潛在懲罰;
文在寅則被視為保守派挽救局勢的替罪羊。
整個韓國社會因此陷入深度分裂,不同政治陣營的支持者走上街頭,爆發大規模抗議。
圍繞司法獨立與政治報復之間的界限,再次引發激烈爭議。
而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這場政治風暴也暴露出韓國政治結構中根深蒂固的問題。
總統制的高度集中化導致政權更替不僅是權力交接,更常常成為政治清算的開端。
每一任政府都在試圖抹除前任留下的痕跡,司法成為最直接的工具。
盡管文在寅執政時期嘗試推動“檢警分權”,弱化檢察院的偵查權力,但從當前事態來看,這一改革遠未徹底改變韓國司法的政治屬性。
現在距離大選僅剩一個多月,李在明極有可能當選總統,而這場對文在寅的起訴被廣泛解讀為試圖阻礙其勝選的“司法障礙”。
保守派似乎希望通過摧毀進步陣營的“精神圖騰”,動搖民眾對李在明的信任,從而在最后階段扭轉局勢。
但現實是,在多次政治操弄之下,韓國民眾對于“清算式政治”的厭倦情緒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中間選民反而對執政黨及其操作感到反感。
韓國目前不僅面臨經濟疲軟、通脹高企等結構性難題,同時還處于對美貿易關系緊張、朝鮮半島安全局勢緊張等多重外部壓力中。
在這種情勢下,內政若持續陷入惡性政治斗爭,勢必會削弱國家的整體治理能力,進一步撕裂社會信任結構。
可以預見的是,文在寅案即便在選前持續發酵,其最終判決也未必會對政局產生決定性影響。
但這場風波所揭示的深層矛盾——司法工具化、政黨極化、總統權力失控、民主制度信任危機,將繼續困擾韓國社會。
文在寅是否真能“破例”避開魔咒,尚未可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