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上任不到兩個月,其背負的五起刑事案件全部按下暫停鍵。7月22日,水原地方法院宣布延期審理李在明涉嫌對朝匯款800萬美元案,至此,他面臨的地產舞弊案、挪用公款案、違反《公職選舉法》重審案、教唆偽證案及對朝匯款案均被擱置。法院援引《憲法》第84條總統刑事豁免權,稱“為確保國政順利運行”需暫停審理。表面看,李在明暫時擺脫了司法糾纏,但首爾政壇無人相信這是終點——韓國歷史上從未有總統逃過“青瓦臺魔咒”,從全斗煥到樸槿惠,卸任即清算幾乎成為政治定律。
諷刺的是,李在明對此心知肚明。他上任后拒絕遷入尹錫悅的龍山總統府,執意重返青瓦臺,這一舉動被解讀為對宿命的有意挑釁。但更深的動機藏在行動里:他選擇主動出擊,將矛頭對準前總統尹錫悅。7月19日,韓國特檢組以七項罪名起訴羈押中的尹錫悅,包括濫用職權、偽造公文、違反《總統檔案法》,甚至可能追加“內亂叛國罪”。尹錫悅的妻子金建希也因牽涉其中面臨調查。這場清算的烈度前所未有——尹錫悅已成為韓國憲政史上首位被逮捕的現職總統,如今又在羈押狀態下接受審判,若“叛國罪”成立,他或將面臨終身監禁。
李在明的狠辣源于生存焦慮。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若不能徹底摧毀尹錫悅的政治勢力,自己卸任后必然重蹈覆轍。這種邏輯在韓國政治生態中并非特例。保守派與進步派數十年來輪番上演“復仇政治”,從盧武鉉自殺到李明博入獄,再到樸槿惠遭彈劾,政治清算已成為權力更迭的標配。但李在明的特殊之處在于,他正試圖改寫規則——通過兩個特檢法的快速推進,他將司法武器化為政治絞索,不僅要讓尹錫悅身陷囹圄,更要瓦解其背后的保守派網絡。
這種“痛打落水狗”的策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生存之道驚人相似。特朗普身負四起刑事案件,若當選總統可暫停審理,但他同樣擔憂卸任后的司法追殺。為此他公開揚言“逮捕奧巴馬”,指控民主黨高層“叛國”,甚至宣稱將任命特別檢察官調查拜登家族。兩位領導人的行動內核高度一致:政治安全必須通過消滅對手來實現。特朗普需要瓦解民主黨的司法報復能力,李在明則需斬斷保守派的反撲鏈條。
然而李在明的困局比特朗普更復雜。他推動對尹錫悅的清算雖能震懾政敵,卻也加劇了國內分裂。尹錫悅的支持者指責這是“政治迫害”,而共同民主黨內部對過度消耗司法資源亦存異議。更棘手的是,五起懸案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若未來政權更迭,這些案件隨時可能重啟。例如對朝匯款案中,檢方指控他在2019年任京畿道知事時,迫使企業代付訪朝費用300萬美元及朝鮮智慧農場項目款500萬美元。李在明辯稱這是“反國家行為”,自己“無犯罪動機”,但證據鏈一旦被保守派掌控,仍可能成為致命把柄。
政治清算的另一面是經濟賭注。李在明宣稱“鏟除毒瘤才能振興韓國經濟”,但現實正走向反面:外資因政治不確定性撤離韓國股市,7月以來KOSPI指數累計下跌11%;而尹錫悅案引發的保守派反彈,已導致國會陷入立法僵局,民生法案全面停滯。當政治復仇成為首要議程,經濟改革反而淪為配角——這種悖論恰是韓國“青瓦臺魔咒”的終極詛咒:生存焦慮壓倒治國理性。
歷史從未饒恕任何一位韓國總統,但李在明仍在挑戰規律。他重返青瓦臺的抉擇,既是向魔咒宣戰,也將自己押上賭桌——若不能徹底碾碎尹錫悅勢力,等待他的或許是更殘酷的輪回。當特朗普在密歇根州高呼“把政敵送進監獄”,當尹錫悅在拘留所拒絕配合調查,兩位東西方的政治人物用相同邏輯詮釋了權力場的生存法則:安全從來不是恩賜,而是獵殺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