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站在校園的走廊上觀察,總能看到一些行色匆匆的校長,他們的日程表被會議、檢查、接待填滿。
但也會遇見另一種類型的校長,他們時常在操場上散步,在教師辦公室聊天,甚至有空參加學生的社團活動。
這些看起來“閑”的校長,往往能將學校管理得井井有條。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蘊含著教育管理的深層智慧——真正的管理高手,不是通過透支個人精力推動組織運轉,而是通過建立可持續的良性機制,讓教育回歸其自然生長的節奏。
當一位校長能夠從容地穿梭于校園各個角落時,恰恰說明其管理的學校已形成內在的秩序與活力,如同精密的鐘表無需外力推動便能自行運轉。
1
善用授權構建管理梯隊
從個體驅動到系統驅動
優秀校長的“閑”始于對管理本質的深刻認知。他們深知學校不是單兵作戰的舞臺,而是需要協同配合的生態系統。這類校長往往通過分階段、分層次的授權體系,將具體事務下沉至職能部門,同時注重培養中層管理者的全局視野。初始階段,他們會對崗位職責進行系統性梳理,將教學質量管理、德育活動設計、后勤保障優化等模塊分解為可操作的標準化流程,并建立配套的監督反饋機制。在此過程中,校長如同教練般示范關鍵環節的操作要領,通過定期的工作復盤幫助管理者理解決策背后的邏輯。
隨著管理梯隊的成熟,校長會逐步擴大授權邊界。從每日跟進的“手把手”指導,過渡到階段性的成果驗收;從具體事務的全程參與,轉向關鍵節點的策略建議。這種漸進式放權既避免了突然脫手導致的工作斷層,又給予管理者充分的成長空間。當教務團隊完全掌握教學質量分析體系,德育部門能夠獨立策劃主題教育活動時,校長便退居幕后,只在涉及辦學方向的重要決策中提供戰略性意見。通過持續數年的梯隊建設,最終形成層級分明又協同配合的管理網絡,即使校長短期離崗,學校仍能保持高效運轉。
2
專注戰略把握辦學方向
從事務應對到價值引領
卸下瑣碎事務的校長,得以將目光投向教育更本質的層面。他們如同站在瞭望塔上的觀察者,既要洞察政策風向的變化,又要扎根教育現場的溫度。這類校長通常會建立多維度的信息收集系統:通過定期研讀政策文件把握育人方向,借助常態化的師生座談捕捉真實需求,利用跨區域交流拓展教育視野。在政策解讀層面,他們擅長將宏觀的教育方針轉化為具體的校本行動,例如將“核心素養培育”分解為課程開發、教學改革、評價創新等可操作的實施路徑。
面對教育改革浪潮,優秀校長展現出獨特的定力與智慧。他們不會盲目追逐教育熱詞,而是組織教師深入研讀政策本源,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分步實施計劃。在推行新舉措時,往往采取“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策略,先在小范圍內驗證方案的可行性,收集足夠的過程性數據后再全面鋪開。這種審慎并非保守,而是基于對教育規律深刻認知的理性選擇——他們深諳教育變革需要時間沉淀,任何急功近利的改革都可能破壞師生成長的自然節奏。
3
完善制度塑造校園生態
從人治管理到文化自覺
制度建設是優秀校長實現“舉重若輕”的核心法寶。他們構建的制度體系往往兼具規范性與生長性:既通過清晰的底線標準守護教育質量,又留有彈性空間激發創新活力。在教學設計領域,可能制定包含備課基本要素、課堂實施規范的核心框架,同時鼓勵教師根據學科特點進行個性化創造;在學生管理方面,既明確行為準則的紅線,又設計多元化的成長引導機制,將簡單的違規懲戒轉化為教育契機。
這類制度文化的精妙之處在于其動態演進的特征。校長會定期組織師生對現行制度進行研討修訂,將實踐中涌現的優秀案例補充進實施細則,使規章制度始終與教育現場保持同頻共振。經過多年沉淀,這些文本逐漸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動,形成“底線清晰、高點開放”的校園文化。教師不再將制度視為束縛,而是當作專業發展的支撐框架;學生逐漸理解規則背后的價值導向,在自主管理中實現品格成長。
4
示范引領凝聚團隊共識
從行政權威到專業感召
優秀校長的“閑”姿態中蘊含著獨特的影響力。他們深諳教育領導力的真諦不在于行政命令的傳達,而在于專業引領的浸潤。這類校長往往保持開放的工作狀態:辦公室的門永遠為師生敞開,聽課記錄本上寫滿與教學改進相關的專業對話,校園各個角落時常可見其參與教育現場的身影。他們用行動詮釋著“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在食堂用餐時與學生討論膳食營養搭配的科學性,在教師閱覽室偶遇時分享最新教育著作的閱讀心得,在教研活動中以學習者姿態參與專業討論。
這種身教重于言傳的引領方式,逐漸在教師群體中形成漣漪效應。當校長親自參與課程設計、帶頭開展教學創新時,教師團隊的專業激情被悄然點燃;當校長耐心傾聽后勤人員的建議并予以落實時,全員育人的文化土壤自然生成。久而久之,學校內部形成自下而上的創新生態:學科組自發組建研究共同體,班主任創新班級管理方式,連后勤員工都會主動思考如何讓校園環境更具教育意蘊。
5
預留空白滋養教育靈性
從時間填塞到生命關照
教育管理中最高明的藝術,往往體現在那些看似無目的的“留白”時刻。優秀校長刻意在日程表中保留彈性空間,用于捕捉教育現場的真實脈動。晨間巡視時觀察學生的入校狀態,課間漫步時聆聽教室里的思維碰撞,社團活動時感受青春生命的蓬勃朝氣——這些非正式接觸中蘊藏著教育改進的重要線索。某個班級持續低落的課堂參與度,可能通過教室后排的偶然對話找到破解之道;教師群體的職業倦怠感,或許在茶水間的閑聊中顯現改善契機。
這種對教育現場的深度浸潤,使校長始終保持著敏銳的洞察力。他們能從學生交作業時的手指動作發現握筆姿勢的普遍問題,從教師批改作業的批語變化感知教學策略的調整效果,從家長接送孩子時的神情捕捉家校協同的改進空間。基于這些細微觀察形成的改進措施,往往比程式化的調研報告更具生命力。正是這些看似隨意的教育在場,讓管理決策始終扎根于真實的育人土壤。
教育的真諦不在于表面的忙碌,而在于本質的把握。那些看起來“閑”的校長,實則是將有限精力投注于關鍵領域的管理藝術家。他們用制度建構代替人治干預,用文化浸潤替代機械管控,用戰略定力化解盲目跟風,最終實現從“疲于應付”到“主動生長”的質變。
這種管理境界的達成,需要經年累月的體系構建:從管理梯隊的精心培育,到制度文化的持續積淀;從專業引領的潛移默化,到教育現場的深度感知。當整個學校成為具有自組織能力的生命體時,校長便自然褪去“救火隊員”的角色,轉而成為教育生態的守護者與欣賞者。這或許揭示了教育管理最深刻的辯證法:唯有當校長學會從容地“退后”,教育才能真正自信地“向前”。
作者 | 余國慶,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月泉中學校長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余國慶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