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29家A股上市銀行中,超九成銀行凈息差同比收窄。
其中,國有大行平均降幅約0.15個百分點,股份行普遍承壓,就連以靈活經營見長的城商行、農商行也未能幸免。這場全行業性的凈息差"縮水",不僅是利率市場化深化的必然考驗,更倒逼銀行重新審視資產負債管理的底層架構。
全行業凈息差下行:不同梯隊承壓路徑分化
據企業預警通統計數據,不同類型銀行的凈息差呈現出 "階梯式" 承壓特征。
國有大行集體承壓。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國有行2024年凈息差分別降至1.42%、1.51%、1.42%,較2023年分別下降0.19、0.19、0.18個百分點。郵儲銀行雖以1.87%保持國有行最高水平,但較2023年的2.01%下滑0.14個百分點。
股份行分化加劇。招商銀行凈息差收窄0.17個百分點至1.98%,但仍憑借零售業務優勢維持行業領先;平安銀行凈息差驟降0.51個百分點至1.87%,成為股份行中跌幅最大者。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均通過調整資產結構,將凈息差降幅控制在10BP以內。
城商行農商行差異化生存,地域優勢成 "緩沖墊"。城商行中,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凈息差保持在1.8%以上,凸顯其區域經濟活力和中小企業客群優勢。農商行則憑借靈活的經營機制和本地化服務,在息差表現上更具韌性。例如,常熟銀行通過小微貸款高定價和低成本存款的“剪刀差”策略,以2.71%的凈息差領跑全行業。反觀鄭州銀行、張家港行、江陰銀行等,凈息差降幅超過30BP,主要受限于區域經濟轉型較慢,貸款收益率隨當地制造業周期下行,而存款競爭加劇推高付息成本。
對于中國銀行業而言,當下的凈息差收窄既是挑戰,更是重塑競爭優勢的機遇。
那些能夠率先打破 "規模依賴" 路徑、構建 "價值創造" 新范式的銀行,終將在這場行業變革中脫穎而出。而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技術投入與策略調整,更需要對金融本質的深刻理解 —— 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是簡單的資金差價,而是基于客戶需求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而真正的行業分化,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