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祖魯姆是土耳其東北部省份,這里的羊毛紡織歷史悠久。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一種細紡羊毛制品成為了當地獨有特色。該紡織品需要經過多道工序編織而成,起初用于女性服飾,現在廣泛用于手提包、皮帶等配飾。近年來,當地政府也在大力傳承培訓這一紡織技術,幫助更多人就業。
↑ 4月25日,在土耳其埃爾祖魯姆,工作人員在細紡羊毛制品上進行刺繡。
↑ 4月25日,工作人員在土耳其埃爾祖魯姆進行紡織工作。
↑ 這是4月25日在土耳其埃爾祖魯姆拍攝的羊毛原料。
↑ 4月25日,在土耳其埃爾祖魯姆,一名工作人員使用紡錘。
↑ 4月25日,在土耳其埃爾祖魯姆,一名工作人員將羊毛捻成線。
↑ 4月25日,工作人員在土耳其埃爾祖魯姆進行紡織工作。
↑ 4月25日,工作人員在土耳其埃爾祖魯姆進行紡織工作。
↑ 4月25日,在土耳其埃爾祖魯姆,一名工作人員用特質梳子梳理羊毛。
↑ 這是4月25日在土耳其埃爾祖魯姆拍攝的細紡羊毛制品。
↑ 這是4月25日在土耳其埃爾祖魯姆拍攝的細紡羊毛制品。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土耳其的羊毛細紡
土耳其的特色羊毛細紡產業以安哥拉山羊毛為核心,依托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地理稟賦與歷史傳承,構建起全球馬海毛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安哥拉山羊原產于安卡拉周邊高原,其被毛由辮狀纖維構成,長度可達18-25厘米,細度平均32微米,含脂率6%-9%,因彈性與光澤度突出,被國際市場冠以“馬海毛”之名。土耳其現飼養該品種360余萬只,年產羊毛約9000噸,占全球馬海毛供應量的35%,其中60%出口至意大利、德國等高端紡織中心。
埃爾祖魯姆省作為細紡羊毛制品的核心產區,其工藝體系可追溯至19世紀50年代。當地匠人采用垂直式織機,將第六、七月剪取的初剪羊毛經梳毛、并條、粗紡、細紡四道工序制成200支以上高支紗線,再經手工刺繡形成幾何紋樣。典型產品“伊蘭粗呢”每米需耗時120工時,成品兼具3.5牛頓/tex的斷裂強度與12%的吸濕率,廣泛應用于手提包、領帶等配飾,市場溢價達普通羊毛制品的2.8倍。
產業生態呈現集群化特征:布爾薩、代尼茲利等紡織重鎮構成原料供應網絡,伊斯坦布爾設計中心負責花型開發,加濟安泰普染整基地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實現24色色譜覆蓋。政府通過“傳統技藝傳承計劃”培養專業匠人,2024年新增持證紡織工870人,使從業者平均年齡降至38歲。配套建立羊毛分級標準,將纖維細度、卷曲度、含雜率等12項指標納入質量認證體系,推動出口單價提升15%。
該產業與生態保護形成良性互動。高原牧場實施輪牧制度,每公頃載畜量嚴格控制在0.3羊單位以下,配合人工飼草種植使植被覆蓋率穩定在65%。山羊養殖產生的12萬噸/年糞肥經沼氣化處理,為周邊村鎮提供23%的清潔能源。這種可持續模式使土耳其馬海毛產業在2024年實現17億美元產值,較十年前增長210%,成為干旱區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的典范。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