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家具產業最密集的華南地區,一場結構性的“轉向”正悄然發生。
據廣東省家具協會統計,2024年全省家具制造業規上企業總數同比下降6%,營業收入下降2.6%,但利潤總額卻逆勢增長10.4%。在整體經濟環境趨緊、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這樣的“冰火兩重天”反映出一個事實:行業進入了深度調整期,低質量增長正在被壓縮,而擁有高組織能力與系統效率的企業,反而正在拉開差距。
與此同時,宏觀政策也在推動行業的供給邏輯重構。住建部推動的三類城市更新工程中,辦公空間成為重點煥新觸點。來自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文化辦公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1.8%,成為年度消費增長最快的品類之一。
需求在升維,結構在重構,但產業鏈協同能力仍嚴重滯后。特別是在華南區域,高度集中的產業集群一方面形成了豐富的制造基礎,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企業間協作割裂、響應能力弱、成本結構重疊等老問題。這使得中小企業陷入“有單難接”的困境,而頭部企業也因缺乏高效配套而面臨交付壓力。
問題變得清晰:當辦公空間需求進入多場景、智能化、綠色化時代,行業能否從“單點制造”走向“系統協同”?誰又有能力與意愿,構建一個真正能支撐產業共建的平臺?
在這樣的背景下,圣奧將全國布局中的南方關鍵一子,落在中山,試圖以“辦公生態”的方式重塑行業協同邏輯。
AIoT智慧辦公物聯圣奧華南區域總部
向內構能:如何撬動華南辦公產業的“生態杠桿”?
華南辦公家具產業看似密集,實則協作鏈條薄弱。要撬動這片產業熱土的效率杠桿,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1. 告別單打獨斗:辦公生態的重建,迫在眉睫
辦公家具的制造不再只是“造桌椅”,而是逐步向“復合空間解決方案”轉變。而現實是:即使在產業集聚最成熟的華南區域,不少企業仍是“各自為戰”。一家專注鋼制,一家專做板式,還有專攻軟體或智能,但缺乏一個真正能統籌協調多類型產品、推動交付標準一體化的中樞平臺。
“要想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做大蛋糕,尋求市場增量,就不能只顧單打獨斗,必須依托產業鏈的協同努力,而產業園區可以幫我們縮短距離,降低溝通、響應及物流成本,形成資源高效配置的產業生態圈。”圣奧科技董事、華南區域總部董事長柴維龍說道。
當場景需求變得更復雜,協同能力反而成為最大的短板:訂單碎片化、信息不互通、標準不一致、物流成本上升——這些非產品因素,逐漸成為制約產業效率的主因。
因此,解決“辦公家具做什么”不再是重點,關鍵在于“誰來組織產業協同、以何種方式來組織”。
2. 區位優勢顯性化:中山,承接產業共建的“橋頭堡”
要解決協同問題,區域的支點選擇尤為關鍵。中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腹地城市,具備天然的輻射優勢:
1小時直達廣深港,3小時通聯東南亞核心市場。同時,它對接中山港、鹽田港、澳門機場、廣州白云機場等多樞紐,形成“海陸空鐵”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為產業配套提供了高效的交通與供應基礎。
更重要的是,中山正處于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的窗口期。近年圍繞“制造業單項冠軍”“鏈主企業”“碳標簽試點”等出臺的政策,逐漸構建起一個支持龍頭企業牽引產業升級的機制網絡。對于以組織能力見長的企業而言,中山不只是一個制造基地,更是構建“協同型平臺”的最佳試驗場。
3. 園區定位升級:從智能工廠到辦公產業引力場
在此背景下,AIoT智慧辦公物聯圣奧華南區域總部落地中山。
活動現場圖
2025年3月,圣奧華南區域總部一期預投產。與其說這是一個新工廠,不如說是一次關于“如何搭建辦公產業生態”的組織性嘗試。園區內部集成了從制造(自動化產線、智能倉儲)、管理(自研數據中臺)、體驗(沉浸式展銷系統)到人才(培訓道場、研發實驗室)等多維功能。
“我們不是租塊地建廠,而是要搭一個生態,托舉更多伙伴一起成長。”柴維龍的表述,說明了這個園區的本質。
更重要的是,園區不僅為自身提供賦能工具,還面向入駐企業開放檢測資源、物流倉儲、物料管理系統、人才培訓與品牌孵化服務,逐步打通從設計、制造到交付的完整協同鏈條。
這也意味著,圣奧華南區域總部不再是“為自己做得更快”,而是“為整個產業協同做得更穩”。
向外托舉:圣奧華南總部如何激活整個行業?
如果說“產業集群”意味著地理聚合與供需共振,那么“產業生態”則進一步要求一種有組織、有能力的協同結構,讓上下游不僅“在一起”,更“做得成”。
在圣奧看來,產業園不應只是企業的集散地,更應成為一個“托舉式平臺”,通過系統設計與能力共享,讓協作變得更高效、可持續,并最終形成有復利效應的共同體。
1. 打通協同鏈路,讓制造協作不再高成本
辦公產業的協作成本,往往被低估。
不同企業之間的溝通、對接、排產、運輸,背后是一套龐大的協調系統。而如果缺少統一的訂單入口、交付標準與信息同步機制,每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效率損失點。
為此,圣奧華南總部構建了高度系統化的協同工具:包括AIoT智能立體倉(實現成品自動調度、倉儲共享)、自研數據中臺(打通業務數據流與管理流)、檢測實驗室(統一產品標準)、人因工程實驗室、CMF設計系統、方案體驗中心等。
圣奧 AloT 全智能立體庫示意圖
“不是一個企業單獨快,而是大家能一起快。”這是圣奧希望構建的產業共識。
園區還開放通用物料共享、設備服務共享、培訓與品牌傳播平臺,為不同體量、不同品類的入駐企業提供“即插即用”的服務系統,大幅降低協作摩擦成本。
2. 支持中小企業,在共生機制中釋放活力
相比頭部企業的“組織慣性”,中小企業的短板往往集中在:客戶獲取難、品牌溢價低、生產成本高、轉型路徑模糊。
“有些企業產品很好,但一直找不到客戶,我們幫他找客戶;有些品類做得扎實,但交付不快,我們來做連接。”正如柴維龍所說,圣奧在這個平臺中并不追求所有事親力親為,而是通過“能力托舉”激活更多邊緣節點。
園區為此提出了“四大合作模式”:包括廠房租賃、合資入股、共拓市場、聯合研發等靈活機制;并提供“十大資源福利”,涵蓋訂單共享、物流系統、檢測中心、管理系統導入、人才培訓與激勵等。平臺的底層邏輯,不是輸出控制,而是復用能力。
這對于很多“有能力但資源不足”的企業來說,提供了一條可被借力的成長路徑,也讓協同成為一種常態機制,而非臨時拼湊。
圣奧智造工廠實拍
3. 龍頭賦能,從“做大”轉向“讓更多人做強”
過去,產業園區的常見發展邏輯是“龍頭企業引流+資源招商”,但在實際運營中,平臺方與入駐企業常常處于弱鏈接狀態,缺乏持續互動。
圣奧則是將自身作為“能力供給中心”。據介紹,圣奧在自身管理中已長期踐行精益制造、信息化財務、數字化平臺等系統建設,如今這些經驗也被整理為可復制模塊,逐步對外賦能。園區入駐企業不僅可以接入圣奧的訂單系統,也能導入其倉儲標準、數字系統、精益培訓模型。
“我們希望的是,一家企業不再只是‘能做產品’,而是逐步具備‘組織產業的能力’。真正的龍頭,不是把別人甩在身后,而是能帶著別人一起跑。”這是圣奧在構建“平臺型組織”時更為本質的思路。
推動產業協同進化,圣奧華南產業園的機制落地
一個平臺是否成熟,最終要回到兩個驗證:一是機制是否完善,能否跑通;二是企業是否受益,愿意長期綁定,而圣奧華南總部用實踐證明了辦公產業平臺模式的可行性。
1. 平臺機制:共享資源、多元模式、閉環賦能
為促成產業協同落地,圣奧提出了“十大共享資源”+“四種合作模式”的系統解決方案。
十大共享資源包括:訂單資源共享、智能倉儲調度、檢測資源、管理平臺導入、品牌孵化支持、人才培訓體系、公共展廳配套、基礎設施支持、產能靈活匹配、材料通用物料領用等。平臺本質上是為協作建立“統一基建”,讓產業伙伴接入即用、高效聯動。
四種合作模式,則提供了靈活共建的路徑:包括傳統租賃、合資入股、共拓細分賽道、聯合開發新品。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能力類型的企業,都能在平臺中找到適配的協作位置。
這種系統性的組織方式,改變了傳統園區“招商—入駐—自行發展”的松散結構,取而代之的是“戰略綁定—能力共享—協同演化”的強鏈接模式。
現場報告照片
2. 案例觀察:平臺模式如何與企業協同進化?
平臺的真實價值,體現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連接,以及企業與生態之間的協同進化。樓鑫包裝和凱倫木業的案例,十分值得思考。
2.1 樓鑫包裝:從訂單試水到戰略協同
浙江樓鑫包裝,是最早與圣奧合作的企業之一。早在2003年,企業創始人樓鑫在業務困難時期主動拜訪圣奧,并拿下了第一筆課桌椅包裝訂單。此后,合作逐步深入,從單一外包轉為駐場協同,直至正式入駐多個園區。
“我們是被引導去跟上他們的節奏。”樓鑫坦言。除了業務增長,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遷移:從客戶服務到企業文化,再到精益生產模式,圣奧將自身的標準與方法論分享給合作方,共同進化。
如今,樓鑫已成為杭州地區家具包裝品類排名第一的企業,業務覆蓋全國多地,并在品牌、管理、客戶信任等層面獲得顯著躍升。
2.2 凱倫木業:從運輸減損到綠色轉型
另一家案例是北京市凱倫木業。從2015年與圣奧開始合作,到2017年正式入駐,企業逐步從邊緣配套成長為重要合作伙伴。
“我們入駐后,運輸損耗大幅減少,新材料替代方案讓產品成本下降近30%。”負責人胡偉光表示。更重要的是,在圣奧“綠色可持續”理念影響下,凱倫加速推進環保材料替換和車間升級,使其產品更符合行業新標準,也提升了在招采談判中的議價空間。
如今,凱倫已在多地設立產能點,并計劃將“駐廠協同”作為未來主力業務模式復制到更多產業合作中。
協作,才是下一個增長力
作為圣奧“鐵三角”全國布局中的南方支點,華南總部不只是面向本地服務,也承擔著整合全國辦公產業資源的任務。據了解,圣奧已在浙江建立華東基地,在河北雄衡建設北方基地;如今華南區域總部的建成,意味著從東南沿海到環渤海,再到大灣區的全國三級產業平臺已經搭建完畢。配合北美基地的穩定生產,圣奧正在形成“本地制造+全球供給+平臺協同”的辦公家具新模型。
現場報告照片
這不僅是一家企業的產能升級,更是一種產業組織方式的范式重構。通過園區平臺構建、資源共享機制設計、管理方法輸出等路徑,圣奧嘗試將分散的產業要素重新組織成一個高效、共生、復利的系統網絡。
而這套協作機制的底層邏輯,正從單一的“資源協同”,走向“能力協同”,再邁向“價值協同”。它不僅提升了效率,更重塑了信任關系和長期主義的產業結構。
真正能夠穿越周期的,不是跑得最快的企業,而是能帶著更多人一起跑、一起成長的組織者。
協作,不只是方法,更是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