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展,心好像被春風吹皺了。這么多人在認真生活和拍照,用影像‘折騰’并記錄著自己的生命,真好!”4月28日,盛先生看完在市群藝館舉辦的“環行地”攝影社區年展后感慨道。攝影愛好者集聚的“環行地”攝影社區,如今已經吸引了超過3900位攝影愛好者加入,他們用鏡頭不斷重新發現世界,也在拍攝的路上重新發現自己。
展覽現場
拍,深入生活
“環行地”這個社區,創辦人一萬兄是位80后,他2000年隨父母打工來到上海,這些年從事過服務員、保安、銷售、工人等各種職業,直到有一次購買了一臺SONY a200去拍照,才發現自己所喜,也改變了人生軌跡。他把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投射到拍攝中,也在“環行地”中不斷地挖掘和推薦國內優秀的攝影愛好者和作品。他每天堅持在“環行地”社區平臺上梳理攝影愛好者的投稿,推薦攝影作品和攝影愛好者,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創作邏輯,帶動社區攝影愛好者不斷欣賞、討論和思考。他用心、以獨特的美學視角以及“地里”獨具一格的純粹氛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至今,“環行地”也成為國內廣受歡迎和關注的攝影社區之一。
一萬兄介紹,這是“環行地”攝影社區首次舉辦線下展覽,展覽共展出392張攝影作品,參展人多達200余人,展覽通過以靜態影像、訪談片段、創作手記、社群互動記錄等多元形式,將一個攝影社區的生態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相飛田參展作品
這里有相飛田拍攝的《童年的夏日》,藍天下、山坡上、無拘無束的童年;Florakihi拍攝的《鳥患》中,爺爺從紗網解救下一只正在掙扎的麻雀,手上沾滿了小麻雀掙扎中脫落的毛;也有“wish亞亞”拍攝的《一封來自1998年,我寫給媽媽的信》,照片里的信紙字跡已開始模糊,還殘留著那時對媽媽的不解與疑惑,如今當上媽媽的自己已與之和解……展覽中有他們眼里看到的世界,也有他們對自己生活的記錄,向外看+向內看將他們的攝影作品連成一片完整的世界。
行,腳踏實地
“希望通過這個展,觀眾不僅能看見照片,更能看見照片背后的‘人’。”市群藝館策展人陸寅蘭說。
的確,拍照的過程本身也是一段人生體驗。東方明珠映在窗玻璃上成為一個剪影;一根電線桿從一片紅瓦老房子穿越而過,遠處,陸家嘴天際線矗立在燈火闌珊處;從一張墻紙的破洞里窺見陸家嘴的高樓大廈……這些大都會的攝影作品都來自上海土生土長的攝影師小徐師傅,他說:“東方明珠是我兒時迷路后找到回家路的路標。”還有90后女生里約,2019年朋友送了內向的她40卷膠卷,于是她換了一種方式生活,用走出去拍照對抗抑郁。過去五年她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反反復復前往南疆拍照。有人問她為什么喜歡去南疆,她回答:“因為他們總是在問:你什么時候來?”后來她總算明白,塔吉克語是不說“我想你了”的,這句話應該就代表它了。短篇是一位重癥監護室護士,監護室里的生死離別總是讓他難以釋懷,于是他買了一部相機希望能到處走走,從他的照片中能看到趴在潔白手上的小螞蟻、老人滿是皺紋的滄桑的手、少女水盈盈的大眼睛……歲月靜好,心也隨之柔軟起來。
小徐師傅參展作品
“環行地”攝影社區中的攝影愛好者,總喜歡稱自己為“地里的人”。這些“地里的人”,居住在五湖四海,有青春懵懂的學生,有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有兼顧家庭與事業的中年人,也有退休清閑的年長者。這次線下展覽的舉辦,讓每個“地里的人”都感到雀躍。他們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拿起相機,“走”進來,用鏡頭記錄生活,表達情感。
原標題:《在“行行攝攝”中發現世界也發現自己,“環行地”攝影社區年展在群藝館舉辦》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吳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