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海南解放75周年
檔案述說海南解放②
檔案是穿越時光的紐帶,是歷史最忠誠的記錄者。75年前,戰旗獵獵,舟船齊發,渡海戰役的號角響徹海天,瓊州大地迎來新生曙光。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寫滿批注的作戰地圖、字跡斑駁的電報……正是這些檔案,深深鐫刻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瞬間。時值海南解放75周年之際,海南日報聯合海南省檔案局(館)推出“檔案述說海南解放”專欄,依托珍貴檔案資源,以“老照片+文字”形式呈現海南解放過程中的珍貴歷史畫面,回溯紅色檔案里的革命記憶,讓檔案文獻照亮歲月長河。
一張老照片里的跨海征程——
大規模渡海作戰,要做哪些關鍵準備?
資料圖:1950年3月,我軍準備潛渡登島的先鋒營全體指戰員參加動員大會并集體宣誓。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才豐
1950年初的瓊州海峽,濁浪翻涌,敵我兩軍隔岸對峙,硝煙隱現。
陸軍5個軍,海軍1個艦隊、艦艇50余艘,空軍4個大隊、飛機45架,總兵力達10萬余人——這是海南島上敵人的海陸空立體防御。
我軍十萬雄師,但渡海裝備只有木帆船和機帆船,更無海軍、空軍協同支援——這是海南島對岸的雷州半島上我軍渡海作戰兵團情況。
要解放海南就得渡海作戰,難關重重,該做好哪些關鍵準備?——面對敵軍的立體防御體系與自身裝備的巨大劣勢,這個問題亟待我軍破解。
分批潛渡,加強內應。正如本欄老照片所示,渡海作戰兵團行動起來了,準備潛渡登島的先鋒營全體指戰員參加動員大會并集體宣誓,“打到海南島,解放全中國!”1950年3月5日傍晚,渡海作戰兵團第四十軍一一八師三五二團一個加強營共799名戰士作為首批潛渡部隊正式起航,駕14艘帆船從雷州半島燈樓角駛向海南儋縣(今儋州市)白馬井。
彼時,瓊島大地上已有瓊崖縱隊這支堅韌隊伍,在馮白駒、吳克之、馬白山等人的率領下積極開展游擊戰,數度襲擾敵軍,打亂了敵軍防御部署;同時,為配合渡海作戰,瓊崖縱隊派參謀長符振中等經驗豐富的干部突破敵軍海上封鎖線,將島內軍事情報送達渡海作戰兵團手中。潛渡部隊的到來,將增強島上力量,利于全面摸清敵軍情況。
可是,漸次駛入蒼茫夜色的潛渡部隊能順利抵達目的地嗎?幾經焦灼等候,當天深夜,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員兼40軍軍長韓先楚才收到潛渡部隊的消息:“風向很好,船行很快。”儋縣馬白井位于海南島西面,敵方的工事、兵力較為薄弱,照此情況,或可趕在天亮前到達登陸點。但這個充滿希望的設想,在下半夜便被打破,潛渡部隊又來報:“十二點風停后,搖櫓前進,船行速度很慢。”
原計劃于3月6日清晨抵達登陸點的潛渡部隊,因風向變化、海流復雜等因素,直至下午才靠近灘頭。情況不妙了。當時瓊崖縱隊接應部隊因遲遲未見船隊蹤影,為避免暴露目標,部隊大部分后撤隱蔽,僅留下一部分指戰員在原地隱蔽待命。也就在這時,敵軍迅速占據灘頭陣地,構筑起密集的火力網。
在敵人炮火攔截下,首批潛渡部隊和瓊崖縱隊接應部隊互相配合,奮勇突進,不到30分鐘成功搶灘,打響了解放海南島戰役的第一槍。
“3月5日至4月1日,我軍渡海作戰兵團分兩批潛渡海南島,每批分別從第四十軍、第四十三軍中各派出一個加強營、加強團,在瓊崖縱隊的有力接應配合下,成功登陸,共計8000多人抵達海南島。”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賴永生接受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解讀道,“潛渡行動積累了寶貴的渡海作戰經驗,為我軍后續大規模強渡作戰奠定了堅實基礎,極大地提升了部隊作戰信心,為最終解放海南島創造了有利條件。”
(海南日報海口4月28日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