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已經走出低谷,民營醫院還在底部徘徊。
作為公立醫療的補充,民營醫院的前景無限廣闊,經過了野蠻生長階段,大型民營醫院基礎已經夯實。
眾所周知,民營醫院領域,做得最好的當數愛爾眼科以及通策醫療,愛爾眼科上市之后,其最高漲幅超過了百倍。但作為永續經營的行業,過快的并購容易給企業帶來較大的商譽,一旦停止擴張對于企業的估值就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因此,不斷地并購就成了民營醫院的“解藥”。但隨著近兩年投資的退潮,這種并購的游戲也開始逐步放緩。在這種背景下,民營醫院只能放緩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老齡化的趨勢之下,醫療服務市場的需求仍然旺盛,本質上民營醫院仍然是一門好生意,“供需錯配”依舊能給民營醫院帶來了很好的發展空間,尤其是腫瘤領域。
眾所周知,從地域分布來看,三線及以下城市癌癥發病人數最多,但是在醫療資源分布上,這些權威的醫療機構基本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這種資源的錯配,讓民營腫瘤醫院有了更多崛起的機會。
作為民營腫瘤醫院的龍頭企業,海吉亞醫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其以收購放療設備業務和第三方放療服務起家,并逐漸憑借著精細化管理能力,通過“自建+并購”成長為行業的頭部企業。
并且,這種模式已經得到了市場的驗證。
根據財報顯示,2020年至2023年,海吉亞醫療實現營收為14.02億元、23.15億元、31.96億元、40.77億元;實現凈利潤為1.70億元、4.41億元、4.77億元、6.83億元。
營收的快速增長,讓海吉亞醫療一度成為市場的熱點。2021年,海吉亞醫療港股市值一度突破650億港元。然而好景不長,醫藥行業的寒冬席卷,海吉亞醫療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根據統計顯示,2021年6月至今,在基本面未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海吉亞醫療跌幅超過了85%。對比同行業的盈康生命以及美中嘉和,海吉亞的跌幅顯然超出了預期。
此前,海吉亞醫療發布了2024年財報,財報顯示,海吉亞醫療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44.46億元,同比增長9.06%,歸屬母公司凈利潤5.98億元,同比下降12.40%。這一業績基本符合市場預期。
其財報發布之后,中金發布研報稱,海吉亞醫療去年業績略遜市場預期,整體毛利率及醫院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9.9%及29.6%,同比持平。該行認為,在標準化管理及持續的成本控制支撐下,公司未來盈利能力有望持續提升。考慮目前整體醫保環境和支付情況的變化,該行下調今年的每股盈利預測27.3%至1.05元人民幣,引入明年每股盈利預測1.17元人民幣,維持評級“跑贏行業”
瑞銀發布研報稱,海吉亞醫療2024年業績遜預期,收入同比增長9.1%至44.5億元人民幣,低于市場普遍預期的52.2億元人民幣,當中下半年收入同比下降10.9%,管理層歸因于期內醫保報銷收緊,與行業趨勢一致。公司預計2025年經營情況將有所改善,考慮到海吉亞擁有強勁現金創造能力、充足在手現金及良好并購記錄,瑞銀維持海吉亞醫療“買入”評級。
花旗發表報告指出,海吉亞醫療管理層預期今年相比去年表現更好,主要由于與手術相關的收入將持續增長,產品均價與毛利率壓力可控;隨著新的大型醫院陸續啟用,患者數量將有所增加;進一步節省費用;現金流狀況改善,潛在并購交易;不存在與疫情期間核酸檢測試相關的5800萬元的應收賬款減值問題。該行維持對其“買入”評級,目標價為29港元。
同時,花旗還認為公司在私營醫院領域處于有利位置,有望在業界整合中搶占先機。
侃見財經認為,作為民營腫瘤醫院的龍頭企業,盡管其受多重因素的影響,但隨著未來需求的不斷釋放,民營腫瘤醫院仍然是一個好的賽道。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現有16家醫院,其中三級醫院4家,二級醫院12家,此外還有2家在建三級醫院,分布在國內8省13個城市。而且海吉亞醫療始終專注腫瘤醫療核心業務,注重提升旗下醫院長期競爭力,核心業務較為穩定。
不僅如此,海吉亞醫療還進行了較大額度的回購,根據統計顯示,自2024年9月至今,海吉亞醫療回購股份達1302.5萬股,涉及資金約2億港元;其創始人朱義文則累計增持21次,并且其上市之后朱義文從未進行減持。我們認為,隨著行業的周期底部逐漸明朗,海吉亞醫療大概率會率先跑完“長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