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報道,英國可能放棄向烏克蘭大規模派遣士兵的計劃,因為政府擔心此舉“風險太高”。英國防部發言人對此回應稱,這只是猜測。據此前報道,3月底,由法國和英國主導、旨在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的“志愿聯盟”在法國巴黎舉行峰會。法英兩國計劃牽頭在俄烏實現?;鸷螅驗蹩颂m派遣一支“保障部隊”,但并非所有參與方都將派出人員參與這支部隊。據稱,此次會議未達成協議。
有意思的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爆料出一個消息——巴黎方面正悄悄討論修復與莫斯科的關系。拉夫羅夫說,許多法國官員默許數百萬法國公民的意見,他們不愿為了支持基輔“納粹政權”的利益而“犧牲與莫斯科的友誼”,他還說,莫斯科一直通過非正式渠道收到巴黎修復關系的信息。不過,英法為首的“自愿聯盟”現在雖然考慮的不是派兵守衛烏克蘭主要城市、港口和核電站,而是換了一種思路,派更多的西方教官去烏克蘭西部地區培訓烏克蘭軍隊。
馬克龍和斯塔默(資料圖)
歐洲軍援烏克蘭的困局,本質是后冷戰時代安全架構解體的縮影。當美國戰略重心轉向印太,歐洲既無力獨自應對俄羅斯,又不愿真正承擔防務自主的成本。德國修改基本法突破“債務剎車”、法國推動“歐洲軍”遭遇冷遇、意大利財政瀕臨紅線,這些矛盾共同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歐盟仍是一個經濟巨人、政治侏儒和軍事嬰兒。在軍工利益、債務危機與地緣博弈的三重擠壓下,歐洲的“戰略自主”夢想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結構性困境。
英國的派兵計劃陷入停滯,這一情況,清晰地體現出西方在支持烏克蘭的戰略中遭遇的重大難題,以及更為復雜的困境。一方面俄烏戰場消耗遠超預期,烏軍兵力與裝備缺口難以填補;另一方面,美國對歐洲安全保障的模糊態度加劇盟友疑慮。2025年,特朗普政府重啟對俄談判之后,歐洲被迫在“挺烏”與“避戰”之間尋找平衡點。這場博弈的結局,或許將會對東歐的安全格局進行重塑。并且英國的這種選擇,正在成為觀察西方陣營分裂與重組的一個關鍵窗口。
普京(資料圖)
圍繞“是否出兵烏克蘭”的問題,英法曾多次展開討論。坐立不安的俄羅斯在當時警告英法稱,任何出現在烏克蘭的北約軍隊,都將成為俄軍的打擊目標。很顯然,在美國拒絕向烏克蘭派兵的情況下,英法認慫了。美國已不愿意無條件支持烏克蘭,英法雖然站在了基輔這邊,但是歐洲始終沒有與俄羅斯撕破臉的勇氣。不過話說回來,烏克蘭犯下的最致命失誤,就是將自身安全寄托在別人的身上。事實表明,危難之際,美國靠不住,歐洲也不靠譜,無論何時,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實際上,在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后,美國對烏克蘭的態度發生了巨大改變。失去了美國的支持,西方援助烏克蘭就失去了主心骨。有消息稱,在之前的西方援烏行動中,單是美國援助比例就超過了一半甚至更高。歐洲國家雖然也在積極對烏進行軍事援助,但是結果已經看到了根本無法幫助烏軍扭轉戰局。畢竟整個歐洲國家軍工產能加起來都比不上俄羅斯。烏克蘭在失去美國軍事援助之后,立馬就在庫爾斯克戰場潰敗。
澤連斯基(資料圖)
這場博弈的最終結局,或許不在于基輔或莫斯科的勝負,而在于歐洲能否從戰略幻覺中清醒。當"志愿聯盟"的防長們在布魯塞爾勾勒軍事藍圖時,他們真正需要面對的,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深層矛盾——用軍事冒險掩蓋政治無能的把戲,終將付出昂貴代價。而那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依然尖銳:后美國時代的歐洲,究竟要怎樣書寫自己的安全敘事?這場豪賭的答案,將在硝煙與談判桌之間徐徐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