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兩個官司能一起解決,
賠償款當場就到賬了!”
年過六旬的吳大姐拿著調解協議書
布滿皺紋的臉上終于露出久違的笑容
這看似普通的一幕
背后卻是開平市人民法院歷時近一年
打破行政與民事 “雙訴” 困局
為勞動者撐起權益保護傘的生動實踐
誰能想到,這起看似普通的工傷認定案件背后卻如此曲折。作為退休返聘人員的吳大姐在工作時意外受傷,當地人社部門依法作出工傷認定后,吳大姐與用人單位卻因賠償意見出現分歧。一面是吳大姐向開平法院提起了工傷保險待遇糾紛訴訟,另一面用人單位不服人社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向江門市江海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開平法院依法對該案進行中止審理,形成了“一案雙訴”的復雜局面。行政訴訟一審被駁回后,用人單位又上訴至江門中院,讓原本就復雜的局面像一團解不開的亂麻,線頭越扯越多。
在行政訴訟案二審過程中,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庭陳敏婷法官團隊在梳理案件時敏銳察覺到:雙方對工傷事實并無根本分歧,矛盾焦點集中在賠償標準。
“與其讓當事人在兩個訴訟程序中疲于奔命,不如通過府院聯動機制尋求‘一攬子’解決方案?!北诌@一思路,陳敏婷法官依據府院聯動機制,將行政訴訟糾紛委派給江門市行政爭議調解中心開平分中心。
“行政爭議調解中心就像‘法治門診部’,我們聯合司法局、人社局等部門組成‘專家會診團’!”開平法院立案庭負責人的比喻形象地道出調解機制的優勢。由開平法院速裁團隊譚子興法官團隊與行政復議調解員組成的聯合調解組迅速成立,一場化解矛盾的攻堅戰正式打響。
然而,調解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企業方堅持認為“退休返聘不應認定工傷,賠償標準有待商榷”,調解一度陷入僵局。譚子興法官團隊深入分析發現,因公司未為吳大姐繳納社會保險,工傷保險待遇支付數額成了調解的關鍵。
為此,調解組打出“法律釋明+成本分析+情感疏導”的組合拳,進行“雙線穿透式調解”:行政調解員重點解讀《工傷保險條例》,強調特殊用工關系下的權益保障;譚子興法官團隊則用 “訴訟成本核算表”,將時間成本、律師費用等明細一一羅列,直觀對比訴訟預期與調解方案。當用人單位負責人看到訴訟可能帶來的巨大成本時,態度終于有所松動。
“賠償款能不能落實?”面對吳大姐最關心的履行問題,調解組提出“調解協議+當場履行+司法確認”的三重保障機制。譚子興列舉多個典型案例,警示用人單位若不能妥善解決糾紛,將會陷入漫長訴訟泥潭。
經過多輪釋法說理,雙方終于達成一致。調解協議簽署現場,隨著手機銀行到賬提示音的響起,賠償款即時到賬,企業同步撤回行政訴訟,法院對民事案件出具調解書,真正實現了 “程序閉環”。
來源:開平法院
供稿:譚子興、李彩雯、李辛堂
排版:譚年安
編輯:古慧琳
審校:何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