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方夢宇)“包龍圖,坐衙門,三道御鍘不留情,兩袖清風立天地,一身正氣驚鬼神。”春日正好,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包公故里文化園花園井邊,肥東縣古城學校音樂教師程明正帶領學生學唱歌曲《包公謠》,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動聽的童聲,包公精神靜水流深般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據悉,這是合肥市《地域文化融入義務教育美育課程創新實踐研究》課題組的一節公開示范課。該課題組探索以包公廉政文化為核心,通過音樂、美術、戲劇、語文等多學科融合的形式,將思政教育與非遺傳承、人工智能技術有機結合,打破學科界限,探索出多學科融合美育新模式,同時將美育課堂搬進真實的文化場館,讓學生在包公故居等合肥標志性地域文化場景中,獲得沉浸式、多元化的藝術體驗,深化了美育課堂的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育人功能。
“我們在傳承廬劇、木刻版畫等傳統非遺文化的基礎上,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創作。”安徽師范大學附屬肥東實驗中學蔡迎菊在《刻“廉”魂》一課上,指導學生利用AI技術將包公故事生成劇本,再將劇本的不同片段通過具體的指令生成數字版畫。充分體現美術、戲劇文學與AI的跨界交融,實現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美術教研員吳蓉表示,此種跨界教研模式為美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它打破了校園邊界,讓地域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成為滋養學生心靈的沃土。“下一步,我們將與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等場館繼續深化館校合作,拓展課程資源,完善教育模式,在中小學不斷深入開展地域文化教育,培養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人才。”吳蓉說。
作者:方夢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