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綜合整理
據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訂閱號今日消息,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啟動再生多巴胺神經前體細胞(iPSC)治療早發性帕金森病注冊臨床試驗。
據悉,這是國內首個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由華山醫院神經內科王堅教授、神經外科陳亮教授、臨床藥理研究中心張菁教授作為牽頭PI及共同臨床負責人、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劉春風主任作為聯合中心及聯合負責PI合作開展。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帕金森病患病人數高達400萬,約占到全球患者的1/2,預計2030年患者將達500萬,他們無法被“治愈”,長期服藥雖能部分緩解癥狀,但無法阻止疾病持續發展,患者最終將完全失去行動能力,全身僵硬、癱瘓在床。
“醫學界”此前報道,4月初,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曾宣布,神經內科主任劉軍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陳躍軍教授團隊,將自體再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前體細胞注入患者大腦,使一位有著14年帕金森病病史的患者恢復運動功能。
一旦相關試驗最終成功,將對帕金森病的治療產生變革性影響——重塑大腦網絡連接,讓患者避免最終癱瘓的命運。
華山醫院介紹,基因治療、單抗藥物以及干細胞治療成為帕金森病診療領域的新熱點。
比如,2024年7月,由王堅教授、陳亮教授、張菁教授聯合牽頭作為主要研究者開展“評價紋狀體內注射VGN-R09b在PD患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Ⅰ/Ⅱ期臨床研究”臨床研究,系基因治療帕金森病的創新臨床試驗,目前在順利進行中。
責任編輯: 夢琳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