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一般都以為是與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相關聯的,是該舞蹈中舞者所穿的舞衣,舞者身著羽衣扮仙人之狀。這種服飾的出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神仙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也符合當時皇家相信道教的背景。
《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為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而創作的宮廷樂舞,融合了《婆羅門曲》以及龜茲樂舞的風格,與迦陵頻伽舞有相似之處,但更為更為輕盈而復雜。
在不斷的創作中,《霓裳羽衣曲》成為獨立的意象表達,歷史上至少有五十余首詩歌涉及這一大曲,內涵主要有盛世象征、亡國之音、仙境象征與愛情象征四大方面,兼具具追憶感念、諷諫紀史、塑造清冷環境與浪漫表達的功效。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等。
五代十國末期《霓裳》歌舞失傳,在宋代則存在大曲、曲破、隊舞、轉踏、詞調、樂曲等六種藝術形式。其中宋代《霓裳》大曲是依調填詞之作,并未用于歌舞表演;《舞霓裳》曲破、《拂霓裳》隊舞與《拂霓裳》轉踏的表演形態皆不同于唐代《霓裳》大曲。
盡管沒有霓裳羽衣的準確實物,但根據白居易等人的詩歌著作、以及敦煌壁畫和考古學的發現,歷史學家推測了云裳羽衣的大致樣式和制作方式。
一、來源:神話、胡風與皇權的交織
1. 月宮傳說與帝王意志
據《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夢游月宮,見數百素衣仙子“舞于廣庭”,醒后以西域《婆羅門曲》為基調,融合道教仙音,譜成《霓裳羽衣曲》,并命宮廷織造“霓裳羽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寫道:“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將服飾與仙樂綁定,成為盛唐氣象的象征。 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中,舞伎身披長巾、足踏錦靴,衣帶隨風卷曲,與詩中“飄然轉旋回雪輕”的意境高度契合,或為霓裳羽衣的視覺原型。
2. 胡漢交融的文化基因
唐代《通典》記載,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獻《婆羅門曲》,其舞衣風格融合波斯錦緞的華美與印度紗麗的輕盈。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聯珠對鹿紋錦”,以波斯薩珊風格紋樣印證絲路文化的滲透。
“霓裳”之名取自道教“霓虹”仙境,西安何家村窖藏的鎏金飛仙紋銀碗,飛仙衣帶如云似霧,暗合“羽化登仙”的服飾想象。
二、樣式:云霞為裳,金羽為飾
1. 形制特征
寬袖與披帛:周昉《簪花仕女圖》中的貴婦著大袖襦裙,肩披輕紗,與白居易詩中“風吹仙袂飄飄舉”呼應。敦煌壁畫中的舞伎多穿交領長裙,外罩半臂,披帛長逾數米,旋舞時如流云環繞。
漸變色與暈染:唐代已掌握套染技術,吐魯番出土的“綠地狩獵紋印花紗”以紅、綠、黃三色漸變,或為“虹裳”色彩來源。文獻中的“霞帔”可能指此類暈色織物。
2. 奢華裝飾
蹙金繡與珍珠綴飾: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武則天蹙金繡裙,以金線盤繞成卷草紋,每平方米耗金線逾千米;何家村窖藏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嵌寶金項鏈,印證楊貴妃“鈿瓔累累”的記載。
羽衣之秘:羽衣或非真羽,而是以絲線仿羽狀紋理。《南齊書》記載,齊武帝之子蕭長懋曾命工匠 “織孔雀毛為裘,華貴無比”。唐代《異物匯苑》中亦有 “百鳥毛織裙”的記載,唐代《樂府雜錄》載舞衣“以輕容紗為地,捻金線為羽”,新疆出土的唐代“聯珠鸞鳥紋錦”可見仿羽刺繡工藝。孔雀羽線色彩斑斕,光澤奪目,能夠為服飾增添一份華麗的質感。可以用孔雀羽線進行刺繡,繡出精美的圖案,或者將其作為裝飾邊,鑲嵌在服飾的邊緣處,使服飾更加引人注目
明代萬歷皇帝定陵出土的 “孔雀羽織金妝花紗龍袍料”,以孔雀羽線與真金線交織,龍紋在光影下呈現七彩光澤,印證了典籍中“金翠交輝” 的描述。
三、制作:天工巧奪的唐代織繡
1. 織造與印染
繚綾云羅:白居易《繚綾》詩云:“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浙江湖州出土的唐代雙面異色綾,正反呈現不同花紋,或為霓裳衣料之選。
夾纈與蠟染:敦煌文書P.2613記載宮廷賞賜“夾纈羅裙”,日本正倉院藏唐代“草木夾纈屏風”,以雕花木板印染,可復現霓裳的繁復紋樣。
2. 金工與珠寶
蹙金繡:法門寺衣物賬記載“武后繡裙一腰,蹙金繡五龍”,每龍用金線近萬轉,與《霓裳羽衣歌》中“金絲蹙霧紅衫薄”對應。
寶鈿工藝:西安李倕墓冠飾以珍珠、琥珀、綠松石鑲嵌成花鳥,洛陽唐墓出土的玉雕步搖,再現“步搖冠”的搖曳生姿。
四、演變:從盛唐絕響到文化符號
1. 唐末散佚與宋代追慕
安史之亂后,《霓裳羽衣曲》樂譜散失,南宋姜夔于長沙發現殘譜十八段,卻嘆“虛譜無辭,夢中猶記”。宋代《武林舊事》載宮廷仿制“霓裳舞衣”,但形制簡化,如南宋《歌樂圖》中的舞者僅著寬袖襦裙,披帛長度減半。
2. 元明清的文學重構
元雜劇《梧桐雨》將霓裳羽衣化為李楊愛情的見證,服飾加入元代織金錦元素;清代《長生殿》中,貴妃衣帶長逾三丈,綴滿瓔珞,北京故宮藏《楊太真霓裳羽衣圖》更添戲劇化色彩,已非唐風原貌。
3. 現代復原與文化再生
- 1982年敦煌舞劇《絲路花雨》以莫高窟112窟《反彈琵琶圖》為藍本,設計霓裳為紗質長裙配金繡披肩;2016年陜西歷史博物館聯合東華大學,以唐代綾羅工藝復刻霓裳,采用數碼印花再現漸變色,重現“虹裳霞帔”的視覺沖擊。
五、結語:一襲羽衣里的文明密碼
霓裳羽衣從玄宗的月宮幻夢,到馬嵬坡的香消玉殞,再至今日舞臺的翩然重生,其演變貫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變遷。典籍中的文字、地下的遺珍、壁畫的殘影,如同經緯交織的金線,將神話、技藝與信仰縫合成一襲跨越千年的文化霓裳。它不僅是一件服飾,更是一部流動的史詩,訴說著盛唐的開放、技藝的巔峰,以及人類對永恒之美的無盡追尋。
**注**:文中所有細節均基于《舊唐書》《樂府雜錄》《全唐詩》等典籍,敦煌文書、法門寺地宮文物、唐代墓葬出土織物等考古證據,力求學術嚴謹與敘事生動的平衡。圖片來源于可靠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