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文章指出,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我們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賡續文脈薪火,讓文明之光“亙古長青”。“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文明,浩浩湯湯,如江河行地,如日月經天。從青銅銘文到敦煌壁畫,從《論語》《孟子》到宋明理學,五千載文明長河奔涌不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者,國魂之所系,民魄之所依。唯有堅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之志,方能彰顯“中國共產黨何以能、馬克思主義何以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何以好”的歷史邏輯。黨員干部當以“文脈守護者”的自覺,借“數字東風”,創“云端講堂”,化典籍為今用,融古韻入新聲,使沉睡的文物“開口說話”,讓塵封的智慧“煥發生機”,真正實現“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激揚創新偉力,讓文化之潮“澎湃奔涌”。“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文化之所以歷久彌新,正因其“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當昆曲邂逅全息投影,當古神話角色哪吒、孫悟空躍然數字長卷,傳統文化便如老樹新花,再綻芳華。黨員干部當以“弄潮兒”的膽識,既取法《長安三萬里》的敘事智慧,又善用AI、元宇宙等科技手段,推動文化從“活態傳承到”“現象級傳播”,從“潤物無聲”到“破壁出圈”。唯有讓傳統“潮”起來,讓經典“燃”起來,方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盛景。
架設文明之橋,讓中國之聲“響遏行云”。“文明以止,人文也。”今日之中國,“新文創”揚帆出海,“國潮風”席卷全球,恰如“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員干部須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借短視頻、網絡文學、電競動漫等載體,向世界展現“執兩用中”的東方哲思、“天下大同”的文明理想。既要通過“孔子學院”“文化周、”等平臺,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傳播中國故事;又要善用“微鏡頭”呈現“大時代”,以“共情”促“共識”,真正實現“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文明對話,方能令世界在“各得其宜”中讀懂中國,在“琴瑟和鳴”中攜手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