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的四月,深圳市翠竹外國語實驗學校千余名師生分赴三大實踐基地開展了社會實踐研學。在羅湖區“美育一件事”改革引領下,學校以“德育浸潤,美育塑魂”為核心理念,通過沉浸式研學體系,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現審美素養與品德養成的雙重提升,構建起“以美載德,知行合一”的教育新范式。
非遺浸潤——文化傳承中的品德啟蒙
4月18日一早,一二年級學子在甘坑古鎮開啟非遺探秘之旅。鳳凰谷內,詩詞拼貼活動讓孩子們以《詩經》詞句重構詩意畫卷,在傳統香囊制作中感悟傳統手工藝的匠心精神,草帽彩繪與客家藍染紋樣碰撞出童趣與文化的交融之美。活動中,學生們通過觀察水土共生現象理解生態責任,泥漿斑駁的褲腳與精心繪制的草帽共同書寫勞動教育的生動篇章。
民族共融——家國情懷的精神塑造
4月17日,三四年級學子于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深度體驗中華民族多樣文化,感知民族團結意識。實踐過程中,黎族織錦的經緯交織、維吾爾族歌舞的靈動韻律,讓學生直觀感受多元文化的共生之美;香妃墓的歷史紋樣成為民族團結的無聲見證。當《大漠傳奇》的鼓點震撼劇場,馬背民族的家國史詩與特區少年的赤子之心共鳴共振。研學手冊上,中華民族多樣的民族符號經學生創意重組,繪就“我眼中的中華文明長卷”,將文化認同升華為家國情懷。
生命守護——責任意識的多維培育
五六年級學子在大鵬銀葉樹濕地展開生命教育實踐。帳篷搭建錘煉團隊協作精神,鹽引銀票印刷追溯海上絲路誠信文化,漆畫書簽創作融合生態美學與環保理念。急救教學中,心肺復蘇的節奏與潮汐同頻,上百份急救證書見證生命守護意識的覺醒。夜幕下的客家魚燈巡游,以再生紙制作的魚群承載生態責任,射箭教學則將傳統武德與現代體育精神無縫銜接。
美德育人——知行合一的成長印記
活動將戶外實踐活動的美育成果轉化為品德養成的催化劑:低年級的詩詞拼貼激發文化認同,中年級的民族紋樣重組培育包容心態,高年級的鹽商文化體驗深化誠信意識。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將活動體驗轉化為內在精神涵養,并通過實踐創作出可知可感的成果。一份份研學手冊、創作手工和研學報告彰顯美育實踐的“小而美”行動和內在品質的協調發展。
翠竹教師團隊創新德育路徑,在社會實踐中全程陪伴。從非遺傳承人現場詮釋工匠精神、鳳凰谷詩詞長廊的互動設計,到生態系統的生命教育實踐,教育者以專業匠心構筑成長階梯。
正如羅湖區“美育一件事”所倡導,當研學旅途在少年心田播下的美育種子,那些在文化土壤中埋下的筍苗,終將在歲月里長成參天的翠綠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