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羅某用冰糖編織的謊言讓他獲得"絕命糖師"的綽號;十年后,短視頻平臺的算法將他推上"放牛詩人"的神壇。這個坐擁17萬粉絲的爭議網紅,正用牛糞與稻田重構人設,也把社會對劣跡者的包容尺度推到風口浪尖。
2015年,羅某因詐騙罪被判刑10個月。判決書顯示,他通過"冰糖冒充冰毒"的伎倆,從7名癮君子處騙取4.8萬元。這段經歷本應成為人生污點,卻在短視頻時代被解構成"傳奇創業史"。在羅某的鏡頭下,詐騙犯的過往被濾鏡柔化為"年少輕狂",取而代之的是日均12小時的放牛日常。數據不會說謊:其賬號粉絲中,18-23歲群體占比63%,他們未曾經歷過那個"冰糖當毒品"的荒誕年代。
羅某的爆紅暴露出平臺算法的價值觀漏洞。有MCN機構內部文件顯示,具有"黑歷史"的創作者往往能獲得更高點擊轉化率。當羅某在視頻中說出"劣跡者也可以善良",系統自動將其推送給更多用戶。這種技術中立表象下,是流量至上的殘酷邏輯。更值得警惕的是,其直播間打賞用戶中,未成年人占比達19%,他們是否具備辨別"洗白敘事"的能力?
法律人士指出,根據《刑法》第100條,羅某的犯罪記錄已依法公開,無需額外"懲罰"。但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23年《網絡主播警示名單》顯示,89%的封殺案例源于道德爭議而非法律判決。這種割裂折射出更深層矛盾:當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完善,公眾人物是否應承擔更高標準的道德義務?羅某案恰似試金石,檢驗著公眾對"改過自新"的接納閾值。
對比德國《社會矯正法》,其規定刑滿釋放人員需完成120小時社區服務方可從事公眾職業?;蛟S我們更需要建立"劣跡藝人分級制度":
設立3-5年觀察期,期間禁止商業合作
要求定期提交心理評估報告
收入一定比例納入犯罪預防基金
羅某在最新視頻中展示的"犯罪記錄公示牌",不失為一種進步——當坦誠成為人設,監督方能真正開始。
羅某的牛棚里,智能手機與干草垛并存,算法推薦與道德審判交織。我們不必急著按下取關鍵,但更不該輕易獻上原諒票。這個時代需要寬容,但寬容不應成為劣跡者的洗白劑。或許真正的救贖,不在于獲得多少點贊,而在于羅某們能否用十年、二十年,把"正能量"的標簽,從屏幕貼進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