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接見朋友的人會很高興,這當然是兩千多年以前的說法,而到了現在,似乎并沒有那樣大的驚喜和高興。
有朋自遠方來,本來應該高興,因為見到好朋友,就會說一說知心話,拉一拉家常,說一說分別以后的經歷,甚至可以談一談理想,談一談讀的書,談一談遇到的人,談一談對世界的理解,都可以傾心交談,而不必藏著掖著。古人很重視朋友關系,尤其是好朋友,可以無話不談,可以促膝長談,可以秉燭夜談。古代有八拜之交的故事,有的故事中主人公竟然為了朋友去自殺,為了朋友兩肋插刀。為什么古人重視友情?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不暢,法治并沒有完全貫徹到底,很多人根本就不懂法,以至于去偷盜,去搶劫,而且毫無愧疚之心。古代很多地方都比較貧窮,而底層勞動人民受到的壓榨比較深重,卻不會翻身得解放。當他們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時候,就會把活著當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只要能活著,就可以干很多事,甚至為了活著去偷,去搶,去造反,都是有道理的。在農村謀生,他們需要原始的互助精神,需要廣泛結交朋友。不管是播種還是收獲,都需要親朋好友的幫忙,辦婚喪嫁娶大事的時候,也需要親朋好友的幫忙。外出闖蕩謀生也需要親朋好友幫襯,只是自己闖蕩,就很容易出問題,叫做“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從正面說就是:“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有了朋友的幫襯,就好做事了。即便朋友沒有什么太大的幫助,也可以實現精神上的交流,當然不覺得孤單了。朋友可以互相走動,尤其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提上禮物互相走動,就算是維系了朋友關系。雖然朋友關系是一種互幫互助的關系,也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但這樣的關系在農耕文明的社會是必不可少的。當時生產力低下,需要人們形成互幫互助的精神,而朋友關系正好適應了這種生產力低下的狀況,適應了當時經濟的發展模式。除此之外,朋友還可以一起共事,一起談心。當然有的朋友可以深入交談,有的朋友只是酒肉朋友,泛泛而談是可以的,卻不可以說真話。朋友的交情有深有淺,交情深的可能會變成交情淺的,交情淺的可能發展為交情深的,素不相識的,也有可能發展成朋友。有朋友從遠方來,招待朋友就一定要用好酒好菜,即便家里沒有,也要想方設法弄一點來。拿出家里最好吃的東西招待朋友,是古人熱情好客的一種表現。《三國演義》中劉安為了招待好朋友劉備,殺了自己的妻子,弄成肉讓劉備吃。因為他家里很窮,找不到好吃的來招待好朋友劉備。而呂伯奢家里有豬,家人們要殺豬招待曹操,卻被曹操誤會。呂伯奢到城里去買酒,曹操和陳宮夜里謀劃,以為呂伯奢一家磨刀霍霍是要圖謀不軌,于是奮起反抗,殺掉了呂伯奢一家人,卻發現捆著的豬在哼哼叫。他們錯過了呂伯奢一家人,卻在逃走的過程中遇到打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上去殺掉了呂伯奢,說出來那句震鑠古今的話:“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三國演義》有著重男輕女的現象,就像劉備說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好朋友見面,一定要喝酒吃肉,算是一種招待規格,也是對好朋友的一種善待。《水滸傳》中更是彰顯了酒肉文化,好朋友見面一定要喝酒吃肉,而且要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還要大秤分金銀,算是一種快意人生的表現。有朋自遠方來,他們會很高興,因為他們沒有和朋友長相廝守,也沒有經常和朋友談心,感覺憋得難受,一旦見到好朋友從遠方來,就覺得友情非常重要,等于好朋友來家看自己了,即便好朋友手里沒提什么東西,自己也一定要熱情款待。而熱情款待是古人好客的一種表現,就像《桃花源記》中寫的那樣,桃園中的人不認識前來探訪的漁人,卻要“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體現了古樸好客的民風。陸游寫《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而范張雞黍的故事更是體現了友情的珍貴。范式為了按照約定的日期到張邵家里,竟然是自盡身亡之后,靈魂夜行千里赴約。張邵早就準備好了酒菜,和范式秉燭夜談,天明的時候,范式才說出實情。張邵哭著送范式離去,隨后到范式家里,給范式送葬。他哭得死去活來,最終自刎,隨范式一同西去。這樣的故事可以讓人看到古人重視友情的程度,而并非完全是孔子說的“不亦樂乎”,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到了現在,城市化進程已經完成,六億多的人進了城市,享受城市提供的各種服務,只要有錢就能辦成事,沒必要非得找朋友幫忙。即便是婚喪嫁娶的大事,也通過錢來解決。人們大多都在想方設法謀取錢財,謀取權力。只要有權了,就會有錢,似乎這是一條鐵律。很多人的朋友觀念不那么濃厚了,甚至出現了出賣朋友的現象,就像網絡上說的一樣,“朋友是用來利用的”,“朋友是用來出賣的”。經濟飛速發展了,道路暢通了,信息無孔不入了,人們再也不用靠朋友來混日子了,就可以擺脫朋友關系的約束,似乎變得自由起來,但有些事情還是需要朋友幫助的。有朋友從遠方來,接待朋友的人應該感到高興,但偏偏有很多人不高興,不愿意接待朋友。因為他們有了濃重的功利主義思想,總是注重朋友的身份、地位、權力等等。要看朋友有沒有利用價值,然后才決定是否交朋友。在這種功利主義選擇之下,很多朋友關系都變味的,都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用關系,當然也就不是真正的朋友關系了,就更別提過命的朋友了。倘若有朋自遠方來,接待朋友的人會考慮朋友來的用意,是來求助幫工,是否來借錢,是否來提親,是否來蹭飯等等功利主義思想已經先入為主了,進行各種判斷之后,就會根據朋友的身份、地位等“看人下菜碟”,卻沒有古代接待朋友那樣的規格,也不會出現珍視友情的現象了。倘若想以后到朋友家里,朋友以同樣的接待規格來招待,就真的是赤裸裸的“一報還一報”了,朋友關系也就沒多大意思了。
按理說,有朋自遠方來,應該感到高興,但接待朋友的人分明不高興,主要還是受了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而朋友到來也沒有純粹的精神追求,都是為了形而下的物質利益,當然也就讓朋友關系淪為赤裸裸的功利主義關系。當代很多人不愿意交朋友,主要還是他們不想受到赤裸裸的功利主義關系的影響,不愿意給朋友帶來麻煩,也不愿意讓朋友帶來麻煩,最終活的還算不錯,說明社會進步了,沒有朋友也照樣活得很好。倘若人一生能交一兩個過命的好朋友,而且交的是互相提攜的正道上的朋友,而不是損友,就足夠了。倘若人一生交了一兩個壞朋友,還以為是好朋友,被壞朋友害了一輩子,就得不償失了,還不如不交朋友。正道上的好朋友從遠方來,接待朋友的人應該很高興,起碼精神上很高興。而壞朋友從遠方來,接待的人就沒必要太高興,甚至沒必要去接待,不然只會被帶進溝里,甚至被出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