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洲豬瘟病毒,藍舌病毒,水貂阿留申病毒等養殖動物病毒給養殖業造成巨大危害和經濟損失。同時,有些病毒也存在潛在公共衛生風險。如在海地不明原因急性發熱兒童血漿樣本中檢測到豬德爾塔冠狀病毒(PDCoV);國內多家機構在廣東地區鑒定的蝙蝠源-豬急性腹瀉綜合征冠狀病毒(SADS-CoV),可在人類肝臟細胞、腸道細胞以及呼吸道細胞中有效復制;江蘇農科院近期首次在中國養殖山羊中發現新型山羊冠狀病毒(cpCoV),可體外感染人類結腸上皮細胞系和人類結腸癌細胞系,具有潛在的跨物種傳播風險。這些新發跨物種動物CoV的不斷出現提示加強對養殖動物新發疾病的監測、防控和治療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25年4月30日,Nature以“加速預覽(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形式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張水軍團隊領銜與多團隊交叉合作的研究論文
A MERS-CoV-like mink coronavirus uses ACE2 as entry receptor。 本研究基于前期在養殖動物水貂中鑒定的新發呼吸道病毒MRCoV),通過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分析和假病毒感染等技術,首次解析了MRCoV結合受體的全新分子機制,該發現不僅為養殖動物病毒受體互作理論提供了新的分子范式,也為防控病毒在養殖動物中傳播流行提供關鍵理論基礎,并給相關抗病毒藥物設計提供潛在靶點。
盡管MRCoV屬于Merbecovirus亞屬,但卻存在較大遺傳距離,不依賴該類病毒經典的二肽基肽酶4(DPP4)受體感染細胞,而是利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作為功能性受體介導入侵。研究團隊成功解析MRCoV受體結合域(RBD)與受體ACE2的復合物結構,高分辨率結構分析顯示,MRCoV與其它已知利用ACE2的病毒相比,結合機制存在顯著差異。利用假病毒模擬進入和活細胞蛋白結合實驗進一步確定了ACE2和RBD上影響受體結合效率的重要位點,豐富了對該類病毒受體識別機制的理解。
研究表明,可溶性RBD蛋白和ACE2蛋白均能有效抑制MRCoV假病毒感染,為相關重組蛋白疫苗抗原設計和雙功能域串聯藥物候選奠定基礎。此外,研究發現兩種靶向病毒的蛋白酶和聚合酶小分子抑制劑NHC(β-D-N4-hydroxycytidine)和PF-07321332 (nirmatrelvir)能高效阻斷MRCoV感染。數據支持了兩種小分子抑制劑進一步開發臨床藥物的潛在價值。研究成果為發展MRCoV疫苗設計和抗病毒藥物開發提供了關鍵結構生物學基礎,提示了對這一新發病原體進行持續監測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07-w
制版人: 十一
學術合作組織
(*排名不分先后)
戰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排名不分先后)
轉載須知
【非原創文章】本文著作權歸文章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作者的允許禁止轉載,作者擁有所有法定權利,違者必究。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會議資訊
近期直播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