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碳水”,很多人都避之不及,擔心吃多了會長胖、升血糖,甚至把它看成自己健康路上的“絆腳石”。
其實,有一類“碳水”,不僅不會致人肥胖,甚至還有減輕脂肪肝的作用,那就是——抗性淀粉。
01
什么是抗性淀粉?
一項科研研究表明,富含抗性淀粉的膳食模式,能夠調節腸道菌群的構成比例,同時降低與肝臟損傷、炎癥反應存在關聯的甘油三酯以及肝酶指標水平,進而緩解脂肪肝病情。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連續8周補充抗性淀粉的受試群體,平均體重減輕了2.8公斤。此外,參與者的葡萄糖耐受能力與胰島素敏感程度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有人或許會心生疑問:“抗性淀粉究竟是什么東西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一下淀粉的分類情況。依據消化難易程度,食物中所含的淀粉大致可分為三類,即快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以及抗性淀粉。
1
快消化淀粉
這類淀粉在小腸內能夠迅速被吸收,通常在20分鐘內就能完成消化吸收過程。它不僅能快速為人體補充能量,但也會致使血糖水平在短時間內急劇上升。
2
慢消化淀粉
慢消化淀粉在小腸內的吸收速度相對遲緩,一般需要20至120分鐘才能被徹底消化吸收。它可以持續穩定地為人體提供能量,血糖上升幅度較為平緩。
3
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在小腸中無法被消化分解,也不能轉化為葡萄糖供人體利用,幾乎不會產生熱量,也不會引發血糖升高。
02
抗性淀粉都在哪些食物中?
抗性淀粉廣泛存在于多種天然食物里,以下幾種富含抗性淀粉的食材,食用后血糖上升速度較慢,且能帶來較強的飽腹感,可作為優質的主食選擇。
▼全谷物
推薦品類:燕麥、甜玉米、大麥、小麥、高粱等。
市面上未經深度加工的全谷類、種子類食物,通常都含有抗性淀粉。建議在一日三餐中,保持全谷物占總主食量的1/4至1/2,至少保證有一餐的主食為全谷物。
小貼士:直接單純食用全谷物,消化起來可能有一定難度,與大米搭配食用則更易被大眾接受。將大米和全谷物按照1:0.5的比例混合,無論是做成米飯還是煮成粥,口感都會更佳,同時還能起到輔助調控血糖的作用。
▼豆類
推薦品類:鷹嘴豆、豌豆、大豆、黑豆、小扁豆、紅豆、綠豆、斑豆等。
早餐時可以喝上一杯豆漿,兩餐之間若感到饑餓,不妨吃些鷹嘴豆或豌豆當作零食。在主食中,可適當增加雜豆的占比,比如在煮米飯時加入紅豆、綠豆,做成紅豆飯、綠豆飯等。
小貼士:單獨食用豆類,容易引發胃部脹氣的情況??梢詫?strong>大米與豆類按照1:0.3的比例混合,制作成米飯或粥食用,不過豆類需要提前浸泡并煮制一整晚。如此一來,既能保證良好的口感,又有助于消化吸收。
▼薯類
推薦品類:紅薯、土豆等。
在一日三餐中,可選擇其中一餐或兩餐,適當加入一些薯類食物。與此同時,要相應減少其他主食的攝入量。
小貼士:薯類經過煮熟或烤制后,可直接當作主食來吃,也可以切成小塊,和大米一起下鍋煮。市面上有以紅薯粉或馬鈴薯粉為原料制作的紅薯饅頭、馬鈴薯饅頭,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03
抗性淀粉怎么吃更健康?
1
建議主食涼一涼再吃
米飯、饅頭、土豆等食物烹調熟透后,放入冰箱冷藏一段時間,其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會大幅上升,升糖指數也會顯著降低。即便后續再加熱處理,抗性淀粉仍會部分留存。以米飯為例,冷藏后再加熱食用,其引發的血糖波動依然比新鮮出鍋的熱米飯要小。
在高溫狀態下,淀粉會大量吸水發生糊化反應,這會導致抗性淀粉含量降低,食物變得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進而引發更高的血糖反應。
2
選水量少的烹飪方式
烘烤、微波加熱這類用水量較少的烹飪手段,有助于減少淀粉糊化程度。例如,烤土豆的抗性淀粉含量就比水煮土豆要高。所以,推薦大家采用烤制或微波加熱的方式來處理冷藏過的米飯、饅頭、面包等主食。
3
雜糧飯煮得筋道一點
使用高壓鍋烹飪會降低食物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像用壓力鍋煮得十分黏稠的雜糧粥,其抗性淀粉含量就低于蒸煮得略帶筋道口感的雜糧飯。
4
飲食不要吃得太油膩
如果飲食過于油膩,高脂肪的攝入會抵消抗性淀粉帶來的健康益處。
5
別盲目購買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攝入過量,也可能引發一系列腸道不適癥狀,比如惡心、嘔吐、腹脹,以及腸蠕動加快、排便次數改變等情況。
在日常的均衡膳食安排中,通過科學合理地挑選食物,適當增加抗性淀粉的攝入量,就能讓我們的飲食結構更加健康合理。
資料丨央視新聞
編輯丨李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