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咱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朋友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愜意。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這種越過越舒服的日子里,很多朋友的血糖都出現了問題。面對這種挑戰,醫生一般會提出2方面的建議,一方面,要求患病的朋友使用降糖藥物,控制血糖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患病的朋友改善生活方式,增強自律性。
生活方式說難也不難,無非6個字,管住嘴,邁開腿。很多朋友比較較真,在留言區問張醫生,合理的運動到底能讓血糖下降多少,可不可以代替降糖藥?表面上看,非常簡單的一個問題,但只要稍一動腦筋,朋友們至少可以發現3個問題。
首先,朋友們雖然知道運動可以降血糖,但對于降糖的程度,還是有很大的質疑;其次,大多數朋友對于合理運動是沒有什么概念的,特別是有關于運動強度和運動的時長;最后,很多朋友都沒有意識到,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降糖藥的管理來說,都是必選項,治療上需要雙管齊下,不能顧此失彼。
當然,這些問題解釋起來是非常麻煩的,張醫生先從運動入手,一點一點的突破,嘗試為朋友們講清楚這些問題。事實上,運動不僅是天然的“降糖藥”,更是預防和管理糖尿病的關鍵手段。運動之所以能降糖,主要是因為三大核心機制:
1、運動時,肌肉細胞表面的葡萄糖轉運蛋白數量增加,這如同打開了細胞吸收血糖的“大門”。研究顯示,一次中等強度運動后,肌肉對葡萄糖的攝取能力可提升5倍,這種效應最長可持續48小時。也就是說,不但運動時會消耗血液中的糖分,即便是運動之后,這種效果是依然存在的。
2、長期運動,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逆轉胰島素抵抗。研究發現,每周規律鍛煉可使胰島素受體數量增加,讓同等劑量的胰島素發揮更強作用。數據顯示,3個月規律運動居然可以使胰島素敏感性提升20%-30%,相當于減少藥物依賴。
3、代謝模式互相切換,可以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運動初期,人體內主要消耗血糖,30分鐘后脂肪供能比例會逐漸上升。這種“燃料切換”既能直接降低血糖,又能減少內臟脂肪,而內臟脂肪正是引發胰島素抵抗的“元兇”之一。
聊到這里,有一個問題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想過,日常生活中,運動方式是可以分為很多種的,面對如此多的運動方式,在降血糖方面,是否有區別呢?下面,咱們聊一下這方面的問題。首先是朋友們非常熟悉的有氧運動,主要有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此類運動對血糖的改善最直接。
它是通過提高心肺功能和胰島素敏感性,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聊到這里問題就出現了,大家都說好,到底好到哪種程度呢?研究表明,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對糖化血紅蛋白的降低效果最佳,每周進行3~7天,每次20~60分鐘就可以達到目的。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每天慢跑30分鐘,平均血糖可下降1.78 mmol/L;快走也能降低1.09 mmol/L。若堅持3個月,糖化血紅蛋白可下降0.5%-0.7%。
我們再來看一看,力量訓練方對血糖控制是否有好處?很多愛健身的朋友都知道,這類運動包括舉啞鈴、彈力帶訓練等抗阻運動,這類運動通過增加肌肉量,可以提升基礎代謝。研究顯示,每周2次力量訓練,可使糖化血紅蛋白降低0.4%,尤其對降低空腹血糖效果顯著。
由此可見,無論是哪種運動方式,對于血糖控制都是有非常大的好處的,那么問題就出現了,到底哪種運動方式會更好呢?張醫生給您的答案既不是有氧運動,也不是抗阻運動,而是二者聯合,當有氧與力量訓練結合時,降糖效果會產生“1+1>2”的協同作用。維也納大學對900多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證實,聯合運動方案可使糖化血紅蛋白最大降幅達0.89%。
生活中,還有一些訓練方式,叫柔韌性訓練,比如瑜伽,這類運動雖不直接降糖,但能改善關節活動度,預防運動損傷,是糖尿病病人的“最佳配角”。
正因如此,對于糖尿病病人而言,動就比不動強。當然,細節決定成敗,在運動過程中,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我們注意。首先要注意運動強度與持續時間的科學配比,先說核心思想,中等強度的運動最安全有效。
低強度運動,比如散步,是以脂肪供能為主,適合老年人或合并心血管疾病朋友。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車等,在心率達到(170-年齡)次/分鐘時,降糖效果顯著,且風險最低。此時,血糖平均下降幅度可達1-2 mmol/L。高強度運動,如沖刺跑等,可能會引發血糖“過山車”般變化,運動時血糖會驟降,結束后會因應激反應反跳升高,甚至誘發低血糖。
之后,咱們再來聊一聊持續時間,核心思想是:分段累計更易堅持!每天運動30-60分鐘效果最佳,但不必一次性完成。研究發現,3次10分鐘的快走,比單次30分鐘運動控糖效果更好??偰繕私ㄗh每周累計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總的來說,合理運動就如同精準的“代謝手術”,既能降糖,又能改善全身代謝狀態。對于糖尿病朋友而言,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2次力量訓練是最理想的方案;普通人群每日30分鐘快走即可降低74%的糖尿病風險。
記?。哼\動的降糖效果不在于出汗多與少,而在于能否“規律”的堅持。從今天開始,穿上運動鞋,邁出控糖第一步,您的血糖值,正在等待被改寫。
今天的內容就聊到這里,如果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我,我會帶您了解咱們國內最前沿的醫學知識,我是張醫生,下次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