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塵埃落定,劉備在沔陽設壇稱漢中王。
當黃忠提著夏侯淵首級凱旋時,一場關于“四方將軍”的任命風暴正在醞釀。
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這四位似乎實至名歸。
而始終守護在劉備身側的趙云,卻在這場任命盛宴中悄然退場。
漢水奇謀背后的定位困境
建安二十四年春,趙云在漢水之畔演繹了三國史上最驚艷的“空營計”。
趙云偃旗息鼓,埋伏弩手,單騎壓陣,將企圖沖擊的曹軍擊退。自相踐踏墜落漢水的敵兵甚多。
這般智勇雙全的表現,本該是封侯拜將的最佳契機。然而當劉備大封群臣時,這位單騎救主的常勝將軍,卻依然停留在“翊軍將軍”的職位。
劉備僅在巡營的時候給了趙云一個榮譽稱號:虎威將軍。
五虎上將的隱秘排序法
羅貫中在演義中塑造的"五虎上將"神話,實為藝術加工的經典案例。真實歷史中的“四方將軍”任命,直觀映照出蜀漢集團復雜的權力生態:
1. 前將軍關羽:荊州軍政首腦,劉備政權的半壁江山
2. 右將軍張飛:巴西太守,蜀中北大門守護者
3. 左將軍馬超:羌人領袖,西北邊疆的震懾王牌
4. 后將軍黃忠:漢中戰役首功之臣,新附勢力的標桿
這個名單暗含三重用人智慧:平衡新舊勢力(黃忠代表荊州舊部)、籠絡地方豪強(馬超的涼州背景)、制衡軍事集團(關張的嫡系身份)。而始終伴隨劉備左右的趙云,恰恰缺少了這些關鍵要素。
長坂坡戰神的政治困局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長坂坡之戰,趙云單騎救主的神勇表現,既成就了他的千古英名,也悄然鑄就了他的職場天花板——趙云從此被釘死在“忠勇護衛”的人設。
當然了,史料的長坂坡僅有寥寥數字的記載,并無為人熟知的驚心動魄的沖陣突圍。
回顧趙云的官職軌跡:主騎→牙門將軍(長坂坡后)→偏將軍(攻取桂陽后)→留營司馬(劉備入川)→翊軍將軍(定益州后)→中護軍(劉備稱帝時)→征南將軍、鎮東將軍。發現沒有,前中期劉備在世的時候,趙云始終扮演禁衛統領的角色。
這與關張馬黃四人執掌方面軍務的定位形成鮮明對比。這也許就是“能臣”與“近臣”之分,趙云越是完美履行護衛職責,就越是遠離封疆大吏的發展通道。
劉備的心術密碼
建安二十四年,當劉備派遣費詩前往荊州授關羽前將軍印綬時,特意強調“漢中王親授大禮”,
這般做派與對趙云的態度形成戲劇性反差。深諳權謀的劉備清楚:讓趙云保持“無欲則剛”的狀態,才是保證近衛軍忠誠度的最佳方案。
這種用人智慧在《三國志·趙云傳》注引《云別傳》中可見端倪:平定益州后,眾人爭搶田宅,唯趙云諫言“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
這般高風亮節固然可嘉,但在權力場中卻格格不入,意味著缺乏自己的利益集團,難以為更高權位提供支撐。
歷史夾縫中的永恒遺憾
章武二年(222年),夷陵慘敗的劉備退守白帝城,此刻陪在他身邊的仍是趙云。
當這位白發老將帶著偏師火速馳援時,不知是否讓劉備想起二十年前長坂坡的烽煙。
歷史在這里留下殘酷的隱喻:趙云越是忠貞不渝,就越難擺脫“救火隊長”的命運輪回。
演義中,老年趙云力斬五將的傳奇,恰是這種宿命的最佳注腳。
年過七旬的趙云仍在為蜀漢沖鋒陷陣,而昔日同列“五虎”的關張馬黃早已凋零。
這種戲劇化安排,既突顯了趙云的悲壯,也暗含了羅貫中對歷史遺憾的藝術補償。
結語
正史沒有所謂的五虎上將,四方將軍名單揭示的自然是職位的高低,卻并非地位的輕重。
趙云后來擔任了中護軍一職。曹魏的韓浩、史渙也是這個職位。
身居此職,就是主公身邊的近衛軍統帥。你總不能說,這樣的趙云在蜀漢集團地位低。
這位白衣銀槍的將軍,用畢生忠誠換來了千古美名,卻也因過分完美的職業操守,永遠停在了距離權力核心最近又最遠的位置。
然而,趙云他在乎嗎?若真的在乎,就不會在投奔公孫瓚的時候說出那樣的話:
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三國演義》)
諸位看官,你認為趙云有資格位列四方將軍嗎?他缺少了什么呢?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