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論演義中的猛將,蜀漢集團最為知名,且綜合武力又令對手望塵莫及。
單說五虎之一的趙云,穰山突圍、長坂救主、漢水退曹、鳳鳴斬將,從少年將軍到老當益壯,其智勇雙全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縱觀整個演義,也數趙云的斬將數最為傲人。畢竟,單單長坂坡一戰,就收割了五十多員曹營武將。
但若翻開《三國志》、《后漢書》,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被趙云秒殺的猛將中,有兩位在正史上竟是威震一方的名將。
他們是誰呢?有著怎樣的戰績?在演義中怎么淪為趙云的經驗包?
正史中的河北戰神,袁紹的“滅瓚利器”
麹義早年是西涼悍將,精通羌人戰法,后投奔袁紹,成為其麾下頭號攻堅手。界橋之戰中,他率八百精兵大破公孫瓚三萬步騎,堪稱冷兵器時代的“戰術教科書”。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威震北疆,麹義卻以盾陣抵擋騎兵沖鋒,再配合強弩反擊,一戰斬殺大將嚴綱,摧毀白馬主力。
此戰后,公孫瓚一蹶不振,最終困守易京兵敗而亡。可以說,袁紹能統一河北,麹義居功至偉。
然而,這樣一位戰神級人物,在演義中卻被羅貫中“輕描淡寫”:磐河之戰,趙云初出茅廬,僅一槍便將麹義刺于馬下。更諷刺的是,小說中袁紹的猛將擔當顏良、文丑,在正史中遠不如麹義重要,卻有著更多戲份。
若麹義不死,官渡之戰或許會是另一番結局——畢竟,論勇冠三軍,麹義遠比啥戰績都沒有的顏良、文丑來得名正言順。
東吳的頂梁柱大司馬,江陵保衛戰封神
如果說麹義是袁紹的“開國元勛”,朱然則是東吳的“救火隊長”。《三國志》記載,朱然早年與孫權同窗讀書,情同手足。
呂蒙臨終前推薦他接任都督,雖未成真,但孫權仍將鎮守江陵的重任交給了他。
公元223年,曹丕三路伐吳,名將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率數萬大軍圍攻江陵。朱然手中僅有五千殘兵,卻死守六個月。
期間魏軍挖地道、筑土山、射箭書勸降,朱然不為所動,甚至親自持刀巡城,斬殺動搖者。最終,曹丕被迫撤軍,朱然一戰成名,被封為當陽侯。
然而在演義中,朱然的高光時刻被徹底抹去。夷陵之戰,他率軍追殺劉備,卻被趙云一槍撂倒,成了烘托趙云“救主神威”的工具人。
羅貫中為突出趙云“常勝將軍”的形象,不惜讓這位江陵守護神早早領了盒飯。
老羅的“筆桿子霸權”:名將為何淪為經驗包?
麹義和朱然的遭遇,暴露了演義創作的一大特點:為塑造核心英雄,不惜犧牲歷史人物的真實地位。
對羅貫中而言,趙云是“完美武將”的化身——忠勇、謙遜、有智慧、政治敏銳。
而要實現這一形象,就需要大量“墊腳石”。麹義和朱然在正史中越是強悍,小說中他們的“速敗”就越能反襯趙云之勇。
這種手法,與關羽速殺顏良、文丑的橋段如出一轍。
但若細究正史,趙云的實際地位遠不如關張。陳壽在《三國志》中將趙云與黃忠并列,評價僅為“強摯壯猛”,而麹義、朱然卻是能左右戰局的“關鍵先生”。
羅貫中的藝術加工,本質上是一種“英雄史觀”的投射——他將趙云拔高到近乎“神將”的位置,實則是滿足讀者對“孤膽英雄”的想象。
結語
麹義被袁紹猜忌誅殺,朱然因演義“淡化”而聲名不顯,這是歷史的遺憾,也是小說的無奈。
今日讀者若只知《三國演義》,恐怕會以為趙云槍下盡是“雜魚”,殊不知其中藏著兩位改變歷史走向的名將。
羅貫中為凸顯趙云之勇,不惜將這兩位名將強行“降維”,其偏心程度,大抵僅次于對關羽和諸葛亮的塑造。
老羅的筆桿子,給了趙云無雙的榮耀,卻也掩去了麹義、朱然本應有的光芒。
讀史與讀演義,恰似看山的兩面。一面是鐵馬金戈的真實血淚,一面是英雄傳奇的浪漫想象。
趙云的長槍挑起了讀者的熱血,卻也挑落了歷史的幾分厚重。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后漢書》《三國演義》)
諸位看官,死于趙云一槍之下的麹義、朱然,你是否替他們感到意難平呢?
歡迎評論區煮酒論英雄,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