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蘇頻道
“兩創”融合看南京
南京鼓樓區:校地雙向掛職 走向“系統融合”
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
“豆腐皮營養豐富,但嘌呤含量較高,加入米草提取物有望解決這一問題。”眼下,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南京施倍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施倍泰”)首席科學家欽佩,正在著手推進豆腐皮制作工藝改良。
據了解,聚焦互花米草資源化利用,施倍泰正是依托欽佩教授的科研成果成立的公司。公司順利落地南京市鼓樓區,也得益于科技鎮長團機制的助力。
近年來,從高校人才掛職政府職能部門、獲聘企業科技高管,到政府向高校選派科技人才專員,鼓樓區打破體制界限,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讓人才在政府、高校、企業間有序流動,不斷推動校地融合和產業升級。
欽佩教授專注互花米草研究。受訪者供圖
人才流動:實現“雙團聯動、雙向掛職”
互花米草研究項目是南京大學科研“五朵金花”之一,這項研究持續了40多年,相關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卻還是近年之事。
6年前,施倍泰成立,欽佩教授出任首席科學家,牽頭互花米草資源化利用。彼時,南京大學紀委副書記王麗娟作為江蘇省第十三批科技鎮長團鼓樓團團長,掛職副區長,她的一個任務就是協助互花米草研究項目尋找落地載體。
“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普遍面臨產業化適配度、服務支撐、資金保障等一系列問題,科技鎮長團的主要任務就是促成項目人才招引、科技成果轉化。”王麗娟說。不久后,在她的牽線搭橋下,施倍泰成功落地鼓樓區智夢園。
作為南京主城區,鼓樓區高校、科研院所集聚,除公共設施、自然資源外,高校占地面積最大;從人口結構看,在校師生、退休教職工占全區人口超過17%。“深挖高校資源富礦,是區域發展的題中之義。”鼓樓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施偉韋說。
為此,該區組建了江蘇省首批主城區“科技鎮長團”、南京市首批“科技專家團”,同時依托南京市“百校對接計劃”,形成“雙團聯動、雙向掛職”的人才流動路徑。截至目前,共有40名高校院所的專家教授深入到鼓樓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一線;同時,鼓樓區委先后派出11名干部到南京大學、河海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等7所高校院所擔任科技人才專員,開展深度對接。
去年9月, 鼓樓區科技局副局長葛楓加入南京市第四批“百校對接計劃”科技人才專員隊伍,駐點南京醫科大學。“到校時,恰逢學校修訂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制定科技成果轉化人員職稱晉升及崗位管理相關辦法。我結合工作實際,對部分條款提出了細化和優化建議。”葛楓說,經過幾輪討論,學校最終明確,教師職稱評定在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科研為主型之外新增了社會服務型。
“社會服務型教師主要承擔橫向技術開發課題,在職稱評定時將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經濟社會效益納入晉升考核。”葛楓說,這一制度設計解決了部分科研人員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不會轉、不想轉的問題。
中國藥科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工作人員正在操作多肽合成儀。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校地合作:從“即時合作”走向“系統融合”
花大力氣打破體制界限,讓人才在政府、高校、企業間流動意欲何為?“為的是促成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立體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現已促進校地共建平臺載體13個,轉化科研成果超60項。”施偉韋說。
走進中國藥科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下稱“藥大轉化院”),酷似“大號微波爐”的多肽合成儀內,正在為一款新型抗癌藥的基礎成分進行實驗。
據了解,藥大轉化院由中國藥科大學與鼓樓區政府共建。去年9月,中國藥科大學玄武門校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喬波成為江蘇省第十七批科技鎮長團鼓樓團成員,掛職鼓樓區科技局黨組成員。在一次企業走訪“問診”活動中,喬波了解到不少生物醫藥類初創企業研發設備短缺、科研人員不足,便將這一情況告知了藥大轉化院。
“多肽合成儀單臺售價在數十萬到百萬元之間,藥大轉化院的設施資源、科研人才對我們有很大的吸引力。”江蘇收放科技創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文嫻說。隨后,雙方在藥大轉化院成立了中國藥科大學聯合實驗室,著眼于以市場為導向,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校門。
校地合作的創新實踐催生出“葡萄串效應”,藥大轉化院投用半年來,已協助鼓樓區落地注冊了迪納普生物、麥杰賽爾等5家創新型生物醫藥公司,鼓樓區生物醫藥產業版圖不斷擴大。
“雙碳”產業如今是鼓樓區的亮點產業,當地啟動產業布局源于5年前“百校對接計劃”的一次駐點實踐。2020年,鼓樓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田洪昊到中科院電工研究所駐點。赴任之前,他給自己確定了工作方向:結合該所在電力、新能源以及“雙碳”領域的產學研優勢,為發展雙碳產業創造條件。在其努力下,2023年9月,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南京科創中心落戶鼓樓區,當地由此成為南京發力“雙碳”產業的主陣地。截至目前,鼓樓已落地80個“雙碳”產業項目,簽約投資總額超百億元,探索形成了集高端智庫、綠色技術、成果轉化等為一體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
“當前,校地合作正在從‘即時合作’走向‘系統融合’。”鼓樓區副區長、江蘇省第十七批科技鎮長團鼓樓團團長、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印興波表示,當地正在重點打造硅巷集群、環五臺山生命健康創新區、環南藝文化創意創新區、環南大高端教育創新區、環湖南路時尚生活型創新區“一巷四環”創新格局,推動高校創新資源向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社會治理、城市發展等多領域延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