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那個大師云集風起云涌的時代,有一位才華橫溢卻爭議不斷的國學大師,他的名字叫黃侃。
他是章太炎的得意門生,與魯迅同門,卻因狂傲不羈被稱“黃瘋子”;他才高八斗,桃李滿天下,卻在情感生活中劣跡斑斑,用假身份欺騙女學生,甚至拋妻棄子;他嗜酒如命,終在49歲醉酒吐血而亡,留下一生功過難評的傳奇。
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他的才華與人格如此矛盾?讓我們走進黃侃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開這位國學大師的光環與陰影。
一、天才少年的崛起
1886年,黃侃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黃云鵠是前清進士,精通文學與書法,家中藏書豐富,為黃侃的成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
據《黃侃年譜》記載,黃侃自幼聰穎過人,3歲便能識字,5歲開始熟讀詩書,7歲時寫下“父為鹽茶令,家存淡泊風”的詩句,展現了驚艷的才情。10歲時,他已能背誦《詩經》《論語》,對經史子集表現出濃厚興趣,家人無不驚嘆其天賦。
15歲那年,黃侃考中秀才,展現了深厚的傳統學術功底。然而清廷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時代的變革推動他走上新的求學之路。
1903年,他進入湖北文普通學堂,與宋教仁、董必武等進步青年結識。他們夜以繼日地討論國事和交流學術,黃侃的視野從傳統國學拓展到國家興亡的宏大命題。
據《湖北文普通學堂史料》記載,他在學堂期間成績優異,尤其在古文和書法上獨占鰲頭,深受師長賞識。
1905年,黃侃獲得官派留學日本的機會,進入早稻田大學深造。在日本,他接觸到西方哲學和語言學等新思想,學術視野進一步開闊。
然而一次偶然的“罵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據《章太炎年譜》記載,某夜黃侃因尿急在樓邊方便,尿液濺到樓下挑燈夜讀的章太炎身上。章太炎怒罵,黃侃也毫不示弱,兩人在對罵中竟聽出對方言辭中的學問,互報姓名后發現彼此久仰對方。
這場奇遇讓黃侃拜入章太炎門下,成為魯迅、錢玄同等人的師兄。在章太炎的悉心指導下,黃侃精研小學、經學、史學,學術根基愈發深厚,為日后成為國學大師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學術巔峰與狂傲個性
1914年,黃侃應蔡元培之邀,擔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正式步入學術巔峰。他主講《文選》《文心雕龍》等課程,講課風格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將晦澀的古典文學講得生動有趣。
據《北大史料》記載,他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不僅中文系學生趨之若鶩,就連數學、物理系的學生也慕名前來旁聽。他的學生范文瀾回憶:
“黃先生講課如行云流水,引經據典信手拈來,聽他的課仿佛穿越到古代文人的世界。”
黃侃在文字音韻學領域成就卓著,他深入研究《說文解字》《廣韻》,提出許多獨到見解,認為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基,需以嚴謹態度考證其源流。
據《黃侃年譜》記載,他曾為一個字的讀音查閱數十種古籍反復推敲,直至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他的代表作《音韻學講義》系統總結了傳統音韻學的研究方法,被后世學者奉為經典。
他與章太炎、劉師培并稱“國學大師”,被譽為“傳統語言文字學承前啟后的人”。他的學生如金毓黻、楊伯峻、程千帆等人,皆在學術領域獨領風騷,延續了他的學術衣缽。
然而黃侃的狂傲個性與他的學術成就,同樣引人注目。
他自視甚高,綽號“黃瘋子”,對許多人和事不屑一顧。據《胡適日記》記載,黃侃與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胡適、陳獨秀等人沖突不斷。他堅決反對白話文運動,認為文言文才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白話文粗俗不堪。
有一次,他在課堂上公開嘲諷胡適:
“若胡適太太去世,白話電報需‘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十一字,文言僅‘妻喪速歸’四字,省三分之二費用。”
此言引發哄堂大笑,胡適顏面盡失。
黃侃與胡適的恩怨不止于此,一次宴會上,胡適談及墨學,黃侃突然跳起,指著胡適罵道:
“講墨學的人都是混賬王八蛋!”
胡適正欲反駁,黃侃卻笑著說:
“我試試你,墨子兼愛無父,你有父何談墨子?”
眾人或捧腹或尷尬,胡適只得悻悻然。
他還曾當眾諷刺陳獨秀“區區桐城秀才”,讓剛上任北大文科學長的陳獨秀頗為難堪。
盡管如此,陳獨秀對其學術造詣頗為欣賞,曾嘆道:
“黃侃學術淵邃,惜不為吾黨用!”
黃侃的狂放讓他在學界樹敵無數,卻也讓他成為一個獨樹一幟的傳奇人物。
三、荒唐的情感糾葛
黃侃的感情生活,則是一部充滿欺騙與悲情的戲劇。
他的第一段婚姻是典型的封建包辦婚姻,1903年,17歲的黃侃遵從父母之命,娶王采蘅為妻。
據《黃侃年譜》記載,王氏溫柔賢淑,擅長書法與繪畫,起初兩人相處尚算和睦。然而隨著黃侃赴日留學、接觸新思想,他與王氏的共同語言逐漸減少。
留學歸來后,黃侃全身心投入學術與社交疏于家庭,王氏則獨守空閨,默默承擔侍奉公婆、操持家務的重擔。
1916年,王氏因操勞過度去世,年僅31歲。
據《民國文人軼事》記載,她臨終前仍未等到黃侃的歸來,這段婚姻成為封建制度下無數女性的悲涼縮影。
黃侃與黃紹蘭的騙婚事件,更為人所詬病。
黃紹蘭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知名儒士,她自幼熟讀詩書志向高遠。
據《民國文人軼事》記載,黃侃與黃紹蘭相識于武昌,兩人一見傾心。黃紹蘭后來赴上海創辦女校,黃侃追至上海,展開熱烈追求。
他隱瞞原配身份,謊稱婚姻為父母逼迫,并以“李姓”假身份與黃紹蘭登記結婚。黃紹蘭被其才華與甜言蜜語打動,同意了這場荒唐的婚姻。而且在婚后,她放棄事業全心投入家庭,很快懷了孕。
然而,黃侃卻在此時移情別戀,與北京女師學生彭欣湘展開了新戀情。
黃紹蘭得知真相后,挺著大肚子趕到北平討說法。據《黃侃年譜》記載,黃侃竟厚顏無恥地說:
“和你結婚的是李某,與我黃侃何干?”
黃紹蘭如遭雷擊,徹底崩潰。而且此時她的父親因她“傷風敗俗”與其斷絕關系,黃紹蘭孤立無援,生下女兒后生活陷入絕境。她多次向黃侃索要撫養費,均被無視。
直到1947年,黃紹蘭在精神病院自盡,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她的遭遇引發了當時文人的強烈批判,但黃侃卻置若罔聞。
與此同時,黃侃與彭欣湘的戀情也成為北大校園的丑聞。
彭欣湘年輕單純,輕易被黃侃的情書攻勢俘獲。據《民國文人軼事》記載,兩人在校園內舉止親密,引發師生非議,學校也認為黃侃違反師德,將其革職。
彭欣湘懷孕后,黃侃竟然再次選擇拋棄,獨自離開了北平。彭欣湘獨自撫養孩子生活艱難,她多次尋找黃侃,但都像大海撈針。
黃侃的薄情寡義,不僅毀了兩位女性的生活,也讓他的道德形象一落千丈。
四、嗜酒成癮與英年早逝
黃侃對酒的癡迷貫穿了他的一生,他視酒為靈感之源,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彌漫著酒香。
據《黃侃年譜》記載,他每日飲酒,無論獨酌還是與友人對飲,酒杯從不離手。他曾在文章中寫道:
“酒能解憂,亦能啟智,無酒則人生無味。”
他與友人聚會時,酒桌上高談學術妙語連珠,酒精似乎讓他的思想更加活躍。
然而長期酗酒對他的身體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他逐漸出現頭痛、胃痛等癥狀,但仍無法割舍對酒的依賴。
1935年10月5日,黃侃與友人在南京登高賞菊飲酒作樂。
據《民國文人軼事》記載,他當晚醉態可掬,與大家暢談人生,眾人皆以為他興致盎然。不料,回家后他突然嘔血,鮮血染紅衣衫,家人驚慌失措,急忙請來醫生。
醫生診斷為酒精中毒引發的肝臟衰竭,已無力回天。
黃侃最終在49歲這一年溘然長逝,留下未完成的學術理想。他曾立志“五十之前不著書”,計劃在五十歲后系統整理研究成果,卻因命運無常而壯志未酬。
黃侃的早逝令學術界痛惜不已,他的許多研究手稿未能整理出版,成為學術史上的遺憾。他的學生程千帆曾嘆:
“先生之學,博大精深,然天不假年,令人扼腕。”
黃侃的離世,不僅是個人生命的終結,也是中國傳統學術的一大損失。
五、功過是非留后人評說
黃侃的一生如同一幅色彩斑斕卻充滿矛盾的畫卷,他在學術殿堂中光芒四射,為文字音韻學、經學等領域留下了寶貴遺產。他的《音韻學講義》至今仍是研究傳統語言文字的必讀之作,他的學生如范文瀾、楊伯峻等,將他的學術精神發揚光大。
然而當我們審視他的私人生活時,卻看到一個道德缺失的黃侃。
他先用假身份欺騙黃紹蘭,后又拋棄彭欣湘,毀了兩位女性的青春與人生。他的自私與薄情,與他在講臺上的儒雅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黃侃的故事讓我們深思:才華能否掩蓋品行的缺陷?一個人的學術成就是否足以抵消其道德污點?他的狂傲與不羈讓人印象深刻,但他的欺騙與背叛卻令人寒心。黃侃的功與過,如同他的人生一般復雜而矛盾,留待后人評說。
大家如何看待這位國學大師的傳奇人生?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探討黃侃的功過是非。
參考資料:
1、 王汎森 (2000) 《黃侃年譜》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本書詳細記載了黃侃的生平、學術成就及情感糾葛。)
2、 錢基博 (1987) 《民國文人軼事》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本書記錄了黃侃與黃紹蘭、彭欣湘的情感事件及學界軼事。)
3、 胡適 (1998) 《胡適日記全編》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本書記錄了黃侃與胡適的學術爭鋒及沖突事件。)
4、 唐德剛 (1991) 《章太炎年譜》 北京: 中華書局。(本書記載了黃侃與章太炎的師徒關系及相識經過。)
觀點聲明:本文內容基于公開信息撰寫,并融入作者的理解與評論,僅為個人觀點,不構成官方意見。解讀因視角不同而異,歡迎大家閱讀本文后留言交流,提出寶貴意見。
圖片來源聲明:本文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公開資料,僅用于內容展示與說明,非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