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是喊你‘周加班’,別人的爸爸可以早早回家,你卻總是加班到深夜。你總說你的工作很有樂趣,設計畫圖讓你很開心……向你學習,向你致敬,以你為榮!”4月28日晚,周斌成剛從北京飛回成都,打開手機的第一條“朋友圈”,淚水偷偷濕潤了眼眶……
原來,這則“朋友圈”信息出自周斌成的女兒小菲之手,她為父親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驅車抵達都江堰市,踏入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的大門,與機床廠的每一位員工一樣,周斌成身著統一的灰色工作服,站在一樓大廳向我們招手。透過窗戶的陽光,灑落在他胸前的“勞模勛章”上,熠熠生輝。
扎根產業一線三十載
用一份熱忱鑄就匠心
時光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國家對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大中專學生實行“統招統分”。加之寧江機床廠(普什寧江前身)與甘肅工業大學(蘭州理工大學前身)一直進行著校企合作,急需專業技術人才。種種原因使然,懷揣著對工程技術探索的渴望和熱情,周斌成踏入了寧江機床廠的大門。
殊不知,這一步不僅開啟了他的職業生涯,更用長達三十余載的時間練就了一顆匠心。
初入行業,國內機床行業的發展狀況并不樂觀。2005年,一次出訪德國漢諾威國際機床展的機會,讓當時身為加工中心主任設計師的周斌成切身感受到,國內機床產品在技術、質量和性能上都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著巨大差距。
“正是這次展會,我看到了國產機床和國外先進機床的巨大差距,確定了追趕的方向。想要拉近我們和國外機床的差距,一定要對標、要突破、要創新。”從德國回來后,周斌成和團隊立即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開始新一代機床設計,首先開發了THM6380精密臥式加工中心,產品試制成功后,將規格擴展,進行系列化設計,很快打開了市場,擴展了銷路。
在普什寧江的三十多年里,周斌成見證了國內機床行業從艱難起步到逐步追趕的歷程。他見證了企業從生產簡易機械式機床到數顯式機床,再到數控機床,最終發展到五軸機床、超精密機床、FMS智能柔性制造系統的歷程。這一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周斌成始終堅守崗位,對機床事業充滿熱愛和執著。
當談到“年平均加班900小時以上”的話題時,周斌成笑著擺擺手,“這都不算什么,那時候我們團隊中多數人都一樣,一起加班搞研發。”為啥這么拼?“在機床這個領域,我們是后發‘追趕者’,原地踏步就是落后,一定得跑起來。”周斌成解釋道。這一刻,這份熱愛在周斌成的談笑間,變得具象化了。
他常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國家花錢培養的大學生,企業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平臺,正是我們發揮個人才華、報效國家的時候。”這份對國家的感恩之情、對企業的忠誠之心,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他與機床行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堅守崗位的強大精神支柱。
撲到一線去問需求
找到創新的“靶點”
在機床行業這個技術密集型領域,創新是推動發展的核心動力。周斌成深知這一點,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在2002年,成都某科技公司急需加工菲涅爾透鏡模板的超精密機床。當時,該類機床僅有丹麥、日本、美國等少數國家能夠生產。面對這樣的“卡脖子”項目,周斌成組建攻關團隊,聯合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歷時10個月攻克了超精密主軸、真空夾具、真空吸塵、亞微米指令控制等8項關鍵技術。最終研發的NJ-K023超精密數控車床,性能指標超越進口設備,價格僅為進口的1/3,達到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
不止于此,長期從事精密臥式加工中心、五軸加工中心和FMS柔性制造系統設計工作的周斌成獨立設計開發出40余種新產品,多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2007年主持設計了國內第一條國產、實現商業化運營的FMS80柔性制造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2016年指導設計了THM6380V精密臥式五軸加工中心;2020年指導設計了THM63125VI精密臥式五軸加工中心……周斌成在創新之路的奮斗故事一直延伸至今。
讓創新層出不窮的背后,這位“全國勞模”有什么創新秘訣?“哪有什么秘訣,創新背后只有從辦公室到生產車間往返的腳印、只有多次拜訪客戶,收集的市場痛點、只有反復驗證、修改的產品圖紙……”在周斌成看來,創新是攻克產品痛點、滿足市場需求的過程。
“搞創新,一定要撲到一線去。”周斌成口中的一線,既是市場一線,也是生產一線,還是國際一線。他解釋道,做產業創新不是盲目創新,需要以即時的一線市場反饋作為創新的“靶點”,以不斷更新的市場需求和提升的國際先進水平為導向,開展系統化的創新。
在獨立設計整機產品的階段,一個產品的創新,不僅僅取決于個人的能力,更離不開團隊成員之間的密切配合和協同作戰。“一個新機床產品的研發,通常我們需要經歷上千次的工程運行試驗。”也許,進行上千次的試驗,只是研發設計人員的工作日常罷了。
堅守工匠初心
“傳幫帶”培養技術人才
三十多年堅守一線,周斌成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全國勞模”這一稱號的深刻內涵。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干我們這一行,沒有退縮的余地。每一次困難都是一次考驗,每一次挑戰都是一次機遇。只有勇敢地面對,才能不斷成長和進步。”
其實,對于這位“全國勞模”來說,機床設計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熱愛,一種追求。他享受著在工作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享受著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的成就感。
“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新鮮血液的注入,離不開年輕一代的成長和進步。”從一個零部件設計員逐步成長為首席工程師的周斌成,自然知道人才培養和行業傳承的重要性。因此,他非常重視對青年員工的“傳、幫、帶”工作。
周斌成累計教授徒弟10余人,目前均已成為公司骨干技術人才。在普什寧江設有四川省機電冶煤工會授予的“周斌成創新工作室”,工作室現有成員20人,其中高級工程師8人、高級技師3人,為公司產品研發、人才培養提供了支撐平臺。“師傅在工作中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從不放過我們設計中細小的錯誤,經常給我們講工程師‘一筆千金’的道理。”周斌成徒弟趙周杰告訴記者。
在與青年員工交流時,周斌成總是強調工作的熱情和技能的提升,“機床設計工作雖然枯燥乏味,但只要有了興趣和熱情,就能夠堅持下去。”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傳授給他們,耐心地指導他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勞模精神’在機床行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受到勞模精神的鼓舞和激勵,投身到機床行業的發展中來,為中國機床行業的崛起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十余載初心如磐,周斌成在機床行業的舞臺上書寫著創新的篇章。從青絲到白發,周斌成用歲月的堅守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如今,他正帶領團隊向納米級加工精度發起沖擊,以匠人之心鑄就國之重器。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黃雪松 攝影 張青青 視頻 張青青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