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軍事學院是在1951年成立的,首任院長就是擁有軍神之稱的劉伯承。這所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后,首個高等軍事學院。
要知道,第一批進入軍事學院學習的學員,都是身經百戰的軍事干部,他們大多數都擁有十多年的實戰經驗,只是缺乏一定的理論知識。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后,這一批優秀的軍事干部,才被中央軍委安排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其目的就是讓他們在軍事上更上一層樓。
據統計,共和國的開國上將,就有五位,在朝鮮戰爭停戰后,被中央軍委安排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是首次進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的開國上將。
第一位是楊得志,在1955年,時任濟南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被毛主席安排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成為戰役系的學員。
要知道,楊得志在進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之前,他就是我軍的高級指揮官,任職第19兵團司令,志愿軍第19兵團司令,志愿軍副司令,司令等職。從楊得志將軍擔任的職位不難看出,他是一位很優秀的軍事將領,不管是實戰經驗,還是理論,在全軍絕對算是佼佼者。
就是如此優秀的軍事干部,在1955年,依然被安排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就是為了讓他更加優秀,方便以后委以重任。
想必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從南京軍事學院畢業的楊得志,長期擔任大軍區司令,后又任職總參謀長,是80年代,人民軍隊的重要建設者,重要領導者。
第二位是李天佑,在1955年任職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后又代理司令員一職,是守衛祖國南大門的重要屏障。
上將李天佑是解放時期東野三虎之一,第38軍的軍長,參與了東北華南地區的解放戰爭,因戰功赫赫,能打惡仗,從而贏得了東北猛虎的稱號。
雖然,李天佑在解放戰爭時期沒有成為兵團司令,但他出色的戰術指揮能力,在東北戰場上,指揮三個縱隊作戰,史稱四戰四平。
在這場攻堅作戰中,李天佑吸取之前的教訓,采取多點突破的戰術,命令第1縱隊為主攻部隊,從西北和正北兩個方向突擊;第3縱隊和第7縱隊為助攻部隊,從西南,東南,東北三個方向突擊。雙方經過一天一夜的浴血奮戰,成功解放戰略要地四平。
第三位是陳錫聯,在1955年,時任炮兵司令員的陳錫聯被安排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是當時最年輕的學員之一。
雖然,陳錫聯的年齡小,但個人的戰術指揮能力十分穩重,是解放戰爭時期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十分倚重的兵團司令。
到南京軍事學院深造后的陳錫聯,后來成為軍隊建設的骨干力量,任職沈陽軍區司令,北京軍區司令,副總理等職,是70年代,軍中的重要領導人,而他的高光時刻,則是執掌三軍,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是毛主席晚年最信任,最器重的將領。
第四位是劉震,在1955年任職空軍副司令員的劉震將軍,被上級安排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他是第39軍的軍長,志愿軍空軍副司令員,是一位綜合戰術能力十分強的四野名將。
與此同時,上將劉震還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系統學習過現代戰爭理論,并且以優異的成績從南京軍事學院畢業,后任職空軍學院的院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提出《集團軍進攻戰役中的空軍協同》被列為軍事學院教材。
第五位是韓先楚,他是旋風軍第40軍的首任軍長,還是志愿軍副司令員,個人的戰術指揮能力,在名將輩出的第四野戰軍絕對算是佼佼者。
韓先楚從朝鮮戰場回國后,投入中南軍區建設,及軍隊整編工作,任職參謀長。
在1955年,韓先楚獲得了上將軍銜,并被安排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
在學業完成后,作為實戰經驗非常豐富的韓先楚,完成從“猛將”到“戰略家”的蛻變,從而被調到福州軍區任司令員。在這期間參與炮擊金門等軍事行動。后又擔任蘭州軍區司令員,是任大軍區司令員時間最久的四野名將,前后任期時間大約23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