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團隊利用“機械線蟲”實現動物顱內精準送藥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合作機構開發了一種名為血凝膠纖維微型機器人的創新技術,該機器人通過磁場驅動,實現了在動物腦部的精準送藥。該項目面臨挑戰,包括復雜腦結構對機器人運動模式及安全性的高要求。雖然這項技術在活豬實驗中表現出色,但應用于人體仍需解決安全和倫理問題。研究人員指出,未來工作將專注于優化機器人結構和提高運動控制精度,以增強其在復雜腦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讓藥物“閃送” 北航新成果登上《自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凌乾團隊開發的柔性可植入式電子貼片NanoFLUID,盡管實現了藥物精準遞送,但面臨挑戰。傳統口服或靜脈給藥方式效率有限,藥物容易在全身循環中"迷路",難以精準到達病灶部位,并可能損傷其他器官。此外,大分子藥物如基因藥物難以穿過細胞膜天然屏障,這限制了治療效果。團隊正在研究可降解材料以改善貼片使用后的處理問題,并提高貼片與復雜器官表面的貼合度。
翰森制藥:B7-H4 ADC獲批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用于鉑耐藥卵巢癌治療
5月1日,翰森制藥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抗體-藥物偶聯物HS-20089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作為突破性治療藥物用于治療鉑耐藥復發性上皮卵巢癌等疾病。這一進展標志著該藥物在治療鉑耐藥癌癥中具有潛力。然而,鉑耐藥卵巢癌患者面臨著治療選擇有限和疾病復發的挑戰,亟需新的療法來改善預后。翰森制藥對這一新藥物的批準表示期待,希望能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保持節奏能力是人類獨有?國際最新研究發現海獅或更出色
近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一項關于加州海獅節奏能力的研究,顯示經過訓練的海獅羅南在保持節奏方面比一些人類更為出色。這一研究通過與10名大學生進行對比,發現羅南在不同節拍速度下表現出更高的一致性和準確性。盡管結果表明保持節奏的能力并非人類獨有,作者提醒由于樣本規模有限,需進一步驗證發現的可重復性。
姜長濤團隊與合作者建立腸道共生真菌挖掘體系,發現首類抑制神經酰胺改善脂肪肝炎的腸道共生真菌
北京大學姜長濤教授團隊于2025年5月2日發表研究,揭示了一種腸道共生真菌——嗅鐮刀菌,該真菌通過抑制神經酰胺合成酶CerS6活性,降低腸和血液中神經酰胺含量,從而顯著改善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MAFLD)的表型。這一發現為MASH治療提供了新的干預策略。然而,該研究也指出現有的真菌分離和鑒定方法在識別環境污染的挑戰。
重大突破!上過天的山東大學“人類胚胎樣本”,運回來了
5月1日,新黃河記者報道,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于4月30日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帶回了包含由山東大學參與研究的人類早期胚胎樣本。該樣本狀態保存良好,并已被運回山東大學進行后續實驗分析。本次實驗旨在解析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受空間環境的影響,為人類未來在太空繁衍提供科學依據。這一研究標志著我國在太空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進展。
Cell Metabolism丨呂亮東團隊揭示生酮代謝增強抗生素療效
復旦大學呂亮東團隊的研究表明,急性感染期間的饑餓代謝能夠增強抗生素對敗血癥的治療效果。研究發現,短期禁食增強了多類抗生素清除沙門菌的效率并延長了小鼠的存活時間。然而,這種效果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無明顯影響。此外,研究指出,酮體分子乙酰乙酸通過影響細菌代謝發揮抗生素致敏作用。此發現為開發基于補充酮體的新型重癥感染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