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之時,氣溫回升快,雨量開始增多,從中醫的角度看,這一時節脾最易受濕所困,容易出現濕熱癥狀。
對于祛濕,廣東街坊早就“信手拈來”,薏米水、木棉花粥、綿茵陳煲湯……都是老廣“親測有效”的祛濕妙招。然而也有人發現,明明喝了不少祛濕茶,仍然感覺腸胃不適、渾身不清爽,這是為何?
祛濕氣也需對癥
老廣常掛在嘴邊的“濕”,其實有外濕和內濕之分。
外濕:指外界濕氣侵襲人體,比如氣候潮濕(如近日的雨天、回南天等),或涉水淋雨、從事水中作業等。
內濕:在中醫理論中,脾臟有運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但也最容易被“濕”困住。一旦脾失健運,體內水濕停滯,就會導致一系列不適癥狀,此為內濕。
另外,“濕”也有不同證型,比如常見寒濕、濕熱、痰濕。
寒濕人群——體質總體偏寒性,質淡白,苔薄白,平時怕冷畏寒、關節遇寒者痛,飲食寒則會腹痛腹瀉;
濕熱人群——體質總體偏于熱性,常口干口苦,舌紅且苔黃厚膩,心煩氣躁、火氣重,面部油光、脘腹脹滿、排便不暢等癥狀。
痰濕人群——“肥人多痰濕”,多表現為舌質淡,苔白膩或是白滑,頭重如裹,頭暈沉沉的,肢體不爽利,疲乏倦怠、大便黏滯等癥狀。
總體而言,寒濕患者應溫化寒濕,濕熱患者要清熱除濕,痰濕患者則要健脾祛濕。
喝祛濕茶卻不見好?
可能是中了這些誤區
誤區一:
未辨明濕氣性質 盲目用方
比如寒濕人群,若長期飲用生薏米水(未炒制)、冬瓜荷葉茶等寒涼之品,會損傷脾陽,出現腹脹、腹瀉等加重癥狀,還會影響運化水濕功能,加重濕困。
誤區二:
一味祛濕 不管脾胃
很多人濕氣重的人都伴有脾胃虛弱的問題,正如中醫所說,脾虛則濕生,濕盛則困脾,如果只祛濕而不管脾胃,新的濕氣很快就又生成了,等同做無用功。
以近年來很“紅”的薏仁水為例——中醫的角度來看,薏仁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作用,但是其藥性偏寒涼、偏腎利為主,是偏滲利的食材,其實不適合長期大量使用。
如果一感覺濕氣重就長時間、大量用薏仁等寒涼食物,反而會傷脾,導致脾胃越來越差,反而會加重濕氣重。
小貼士:
總的來說,薏米水適合癥狀不嚴重的濕熱體質人群,但也不宜長期喝,更不可以代水飲用。
濕氣非常重的人,更建議用相對比較平和的食材,比如炒糙米。
一般不推薦體寒和陽虛者用薏米水,如果確實想用,可以先將生薏米炒至微黃,減輕其寒性,同時保留了健脾祛濕的作用。
用好這幾種豆
化濕還益脾胃
谷雨節氣過后,我們將迎來更加炎熱潮濕的天氣,此時應根據個人體質,可適當多吃健脾胃、祛濕食物,為入夏打基礎。
推薦老廣們在煲湯、煲水時,適度用一用這幾種“祛濕豆”,它們在對付濕氣上各有側重——
1
眉豆:補養脾氣 健脾滲濕
眉豆味甘咸,性平,歸脾、腎經,被稱為健脾滲濕的“豆中上品”。
由于眉豆性質溫和,不偏寒熱,與脾為中土的特性相契合,能夠增強脾的運化能力,以此來促進水濕的代謝和排出,是一種適合調理脾虛濕盛體質的食材。
推薦食方
眉豆花生雞腳湯
材料:眉豆80克、花生50克、雞腳4對、冬菇8個、瘦肉100克、生姜3片。
做法:配料洗凈,冬菇去蒂;雞腳、瘦肉洗凈,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內,加水2500毫升,大火煲滾后,改小火煲約2小時。
點評:健脾祛濕,強筋健骨。
眉豆薏米瘦肉湯
材料:眉豆20克、薏米30克、茯苓30克、瘦肉200克、五指毛桃50克、生姜3片。
做法:先將五指毛桃、薏米、茯苓、眉豆洗凈后稍加浸泡,瘦肉洗凈,切大塊,生姜切薄片;將所有的材料放入鍋內,加入2000毫升清水,大火煮沸后轉中小火煲約1個小時,加入食鹽調味食用。
點評:健脾益氣、祛濕消腫。適合于一般人群日常保健,尤其是脾虛體濕人群,同時對于春季、回南天祛濕亦是不二的選擇。
2
白扁豆:脾胃有濕宜用,可和中消暑
白扁豆性甘,微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功效。
中醫認為,白扁豆祛濕的同時還能夠健運脾氣,不同于薏仁、赤小豆偏寒涼,對于虛寒體質人群、脾胃嬌嫩的兒童來說,白扁豆更為友好,常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胸悶腹脹等癥。
推薦食方
淮山炒扁豆排骨湯
材料:淮山15克,炒扁豆15克,炒薏米15克,芡實15克,北芪12克,白術10克,排骨200克。
做法:淮山用水浸泡;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排骨洗凈;芡實、北芪、白術洗凈;全部用料放進湯煲內,用中火煲一個半小時,調味即可。
點評:健脾醒胃,祛濕抗疲勞。
茵陳扁豆茯苓粥
材料:茵陳25克、扁豆20克、茯苓20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茵陳洗凈煎湯,取汁去渣;加入洗凈的扁豆、茯苓、粳米同煮,待粥將熟時,放入白糖稍煮即可。
點評:健補脾胃、利膽退黃。
3
赤小豆:擅長清熱、通便、利水
赤小豆性甘、酸,平,入脾、心、小腸經,有利水除濕、利濕退黃等作用。
赤小豆擅長解濕熱之毒,非常適合暑熱天氣飲用。
推薦食方
赤小豆粉葛陳皮鯪魚湯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陳皮少許,鯪魚500克,生姜3片。
做法:粉葛削皮洗凈,切塊;鯪魚處理后洗凈,慢火煎至微黃。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大火煲沸后,改為小火煲2小時。
點評:清熱祛濕。
赤小豆薏米淮山煲脊骨
材料: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淮山30克,蜜棗3枚,脊骨2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材料洗凈,薏米、赤小豆、淮山浸泡后放入煲中,加入清水2.5升,大火滾沸后放入余下材料,改小火煲1小時。
點評:健脾除濕、利尿消腫。適合腹脹、水腫、倦怠人群,但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4
黑豆:健脾益腎又利水
黑豆性平,味甘,歸腎、脾經,有活血利水、健脾益腎、明目平肝的作用。
谷雨過后常吃黑豆,有助于增強脾胃運化,促進水濕代謝排出。
推薦食方
五指毛桃黑豆排骨湯
材料:干五指毛桃50克,黑豆50克,石斛10克,枸杞10克,排骨500克。
做法:排骨洗凈焯水,五指毛桃、黑豆、石斛洗凈同排骨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3升,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1.5小時,加入枸杞子再煮10分鐘,最后飲用時加鹽調味即可。
點評:補益肝腎、健脾祛濕。
黃芪黑豆魚尾湯
材料:黃芪30克、白術15克、黑豆100克、鯇魚尾1條、瘦肉100克、紅棗5個、陳皮1瓣、生姜多片。
做法:材料清洗干凈,黑豆提前清水浸泡,紅棗去核;魚尾處理干凈,生姜片起油鍋,放入魚尾兩面煎至金黃色,瀝干油備用;湯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煲1小時左右,食用前調味即可。
點評: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來源: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廣東省中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