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五一假期這幾天,收到最多的留言就是:“為什么給孩子講道理就像對牛彈琴?”
假期原本是開心、放松的時間,想帶孩子出去旅游,擔心人太多“擠得慌,”在家倒是省錢,可不省心呀!
孩子一進超市就吵著買零食,怎么解釋家里有、吃多了不健康都沒用;
孩子沉迷手機,說了長時間看屏幕傷眼睛,可孩子還是把這話當耳旁風;
反復叮囑孩子要整理房間,可孩子依舊我行我素,房間亂得像“雞窩”。
最近,你是否也深陷這樣的困境?明明覺得自己講的道理合情合理,可孩子卻越聽越不耐煩。
難道是孩子故意和我們作對嗎?
一、溝通中的“冰山效應”
在溝通心理學中,有個“冰山效應”的說法。
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一小角,而藏在水下的才是主體。
我們與孩子交流時,孩子真正接收的有效信息,其實也如同冰山一角。
有研究顯示,在溝通中,孩子對父母傳遞信息的感知:
只有約10%來自語言內容本身(也就是我們的大道理),
20%取決于語音語調,
而高達70%的信息接收來自父母的表情神態、肢體動作等非語言信號。
比如,當我們皺著眉頭、雙手叉腰,用嚴厲的語氣給孩子講道理時,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我們的憤怒和不滿,大腦會本能地進入“防御狀態”。
這時,即便我們說的道理再正確,孩子也很難聽進去。
這就好比我們在工作中被領導批評,即便對方指出的問題確實存在,但帶著指責的語氣和態度,也會讓我們產生抵觸情緒。
而且,反復講道理就像“無效循環”。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同一個道理重復超過3次,孩子的注意力和接受度會呈直線下降,道理講得越多,孩子反而越麻木。
二、孩子的“內在小宇宙”
孩子不聽道理,除了溝通方式的問題,還因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世界。
1:低齡孩子的“童話視角”:
3 - 6歲的孩子,思維充滿幻想,處于皮亞杰所說的“前運算階段”。
他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成人截然不同。
比如,孩子把顏料涂滿墻壁,在我們看來是破壞行為,可在孩子眼中,這是在創作一幅“美麗的畫”。
他們無法理解我們所說的“墻壁弄臟很難清理”的道理。
2:青春期孩子的“獨立宣言”進入青春期,孩子開始追求自我價值和獨立意識。
父母說“要多花時間學習”,孩子可能會反駁“我更想發展興趣愛好,以后靠特長也能成功”。
他們渴望表達自己的想法,證明自己的判斷,自然不愿輕易被父母的道理“說服”。
正因為這樣,孩子的不配合常常讓親子關系陷入僵局,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孩子認為父母“不理解”。
三、高層次父母的智慧之道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引導孩子。
只是比起枯燥的說教,我們可以嘗試其他更有效的方法。
高層次父母往往會做好這兩件事:
1:共情聯結
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關鍵,是學會共情。
心理學上有個“鏡像神經元”理論,當我們用理解和共情的態度與孩子交流時,孩子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會被激活,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
比如,孩子因為沒買到心儀的玩具哭鬧,與其說“家里玩具那么多,別買了”。
不如蹲下身子,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知道你特別喜歡這個玩具,沒買到心里很難過,媽媽理解你。”
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情緒得到安撫,此時再引導他思考“家里類似的玩具已經很多”,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2:行為示范
孩子更多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
與其不停地講道理,不如用實際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
比如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父母可以每天抽出固定時間安靜閱讀,而不是一邊刷手機,一邊要求孩子看書;
若希望孩子做事有條理,父母可以在整理物品、規劃時間時,讓孩子參與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提到:“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停止無效的講道理,用共情走進孩子內心,用行動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做到這兩點,讓孩子在充滿愛與榜樣力量的環境中成長。
我是浩源媽媽,希望今天的分享對您有所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