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不論男女都比較重視體檢,年輕人在公司或單位有常規體檢,而老人們也會在小輩們的安排下進行體檢。
有些人體檢的時候,會選擇腫瘤標志物,當發現某個單項升高的時候,就會特別驚慌,生怕得了癌癥。
實際上,腫瘤 標志物升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癥。
比如AFP升高,除了可能是原發性肝癌,還與懷孕、活動性肝炎和生殖系統腫瘤等有關。
而且,有些癌癥患者去做 腫瘤 標志物,也可能出現不增高的情況,如果發現某項指標偏高,但又未查出問題,不妨定期復查。
比如我們經常測出肺結節、乳腺增生、總膽固醇高、餐后血糖高等,通常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聽從醫生囑咐,定期復查即可。
提醒大家,如果 你的體檢報告,這5項指標正常,可以幫助你排除很多疾病:
1、 腫瘤 標志物
腫瘤 標志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示某種腫瘤的,發現指標正常,我們可以稍稍松口氣,發現指標升高,則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腫瘤 標志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癌胚抗原(CEA):與潰瘍性結腸炎、胰腺炎、結腸息肉、活動性肝病等有關;
糖原抗原19-9(CA19-9):適用于胰腺癌以及急性胰腺炎、膽道結石、膽管炎等疾病。
甲胎蛋白(AFP):適用于原發性肝癌,以及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可能與前列腺癌、前列腺肥大或增生有關。
一旦發現腫瘤標志物輕度升高,而臨床體征及其他超聲影像學檢查并無異常,通常醫生會建議下一個月后再復查。
2、血常規
血常規是幾乎所有體檢都會做的常規項目。
雖然看著只是抽了一管血,但它也能反映很直觀地反映患者身體狀態。
上個月我家孩子咳嗽不止,吃藥后不見好轉,醫生建議我們先做血常規,再看看要不要做其他檢查。
血常規出來后,結果顯示淋巴細胞增加,醫生表示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需要進一步檢查確定是甲流、新冠。
而如果是細菌感染,通常血常規會顯示中性粒細胞增加。
此外,血常規還能提示血液系統疾病,如急性白血病,血常規結果通常會顯示紅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同時下降。
再比如地中海貧血,血常規可能會提示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和平均血紅蛋白含量都明顯低于正常值。
雖然血常規正常并不代表身體就一定健康,但它確實可以排查一些疾病。
3、血糖血脂血壓尿酸檢查
如今四高人數逐年增加,而且有不斷年輕化趨勢。
其實血糖血脂血壓尿酸的檢查并不復雜,像血壓,在醫院一分鐘就能完成,自己也可以準備家用儀器來監測。
這些指標看似常規,但卻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可以直接反映你是否患有某種慢病,提示你是否處于疾病前期狀態。
通常血糖檢測的主要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而血脂則是血脂四項,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血壓跟尿酸,就是測的血壓值及尿酸值。
通常這些指標都有一個正常的范圍,有些指標標準因年齡會有所變化。
比如血壓,40歲以下,最好控制在120mmHg/80mmHg以下。
40歲-59歲,收縮壓120~130mmHg,舒張壓低于80mmHg;
60~79歲, 收縮壓140mmHg以下,舒張壓低于90mmHg;
80歲以上,血壓盡量<150/90mmHg,如身體能夠耐受,可低于<140/90 mmHg。
4、胃腸鏡
胃腸鏡是篩查腸癌、胃癌等消化道類腫瘤的金標準。
因我國部分地區吃燙食、高鹽食物等飲食習慣,胃癌腸癌都是最高發的癌癥。
如果胃癌腸癌能在早期發現,治愈率可達到90%以上。
但現實情況是,我國有80%~90%的腸癌胃癌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治愈率至少降低一倍不止!
對于40歲以上人群,最好能做一次胃鏡腸鏡,如無問題,通常可以延長到3-5年做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